首页 > 党建 > 各地动态 >内容详情
易地扶贫搬迁,要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发布日期:2020-07-08 16:28:41     来源:巧家县委组织部 余朝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易地扶贫搬迁让一户户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的心愿得以实现,一个个小康梦想的逐渐达成。但易地扶贫搬迁决不能一搬了之,要逐步将工作重心由“搬得出”转到“稳得住”“能致富”上来,从党建、就业、产业、配套等多面着力,借助“地摊经济”等契机,既让贫困群众住上新房子,更让他们兜里有“票子”。

一是建强组织,让党建引领有效力。对于从“山窝窝”中走出到城镇“幸福窝”的易迁群众而言,搬迁不是“客居他乡”,而是在更适合居住和发展的地方构筑属于自己的新家园。因此,党组织必须发挥自身引领示范带头作用,实施“智慧党建”行动计划,构建“党组织(管委会)+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挂联帮扶干部+行业部门+志愿服务队+建档立卡户”的搬迁安置点社区管理创新体系,探索“党建+服务”、党建+治理”模式,构建“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全力做好安置区建设管理、社会保障、就医就学就业、社会服务等工作,以“党心”贴“民心”,把服务和温暖送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让群众能够“稳得住”,逐渐融入城市发展。

二是推动就业,让群众脱贫有活力。扶贫搬迁不是简单地帮困难群众 “挪个窝”,而是要给他们的生产生活“铺好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安置点要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加强劳务协作和消费扶贫,因地制宜配套建设扶贫车间、发展设施农业,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打造优势产业、特色产品,积极构建易地搬迁安置点“楼上生活、楼下工作”模式。同时,鼓励并支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提供“地摊经济”场所,有序引导易迁群众摆地摊,鼓励他们创办、兴办便民小超市、生鲜果品店、餐饮店、洗车场、五金电器店等,不断拓宽搬迁户就业渠道,实现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实现公共服务完善和群众就业的共赢。

三是扶贫扶志,让社区治理有助力。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先要扶志,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基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要加强感恩教育和扶贫扶志,通过开展“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的感恩教育,加强思想教育,帮助贫困群众尽快适应新身份、新环境和新生活,彻底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解决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的“等靠要”等“精神短板”问题,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同时,加大安置点配套教育设施建设,保障易迁群众子女获得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教育资助,坚决杜绝失学儿童的产生,全面提高易迁群众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斩断易迁群众的“穷根”。

搬得出需要本事,稳得住、能致富更考验功夫。我们必须一鼓作气,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回答“搬后怎么办”,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为民承诺,带领贫困群众翻穷身、换新颜。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