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各地动态 >内容详情
大关:10亿劳务收入助推农村改革发展
发布日期:2009-06-26 10:20:09     来源:大关县学习实践活动办

【概况】

大关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2008年全县总人口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16万人,占总人口的93.2%。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加快了农村改革发展步伐。2006年—2008年,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6.6万余人次,实现务工收入10亿余元,务工净收入4.3亿元,务工收入让农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让贫困的山村旧貌焕新颜,开辟了农村新天地。

【做法】

一、盘清家底,建立健全服务机构。一是组建工作机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2006年成立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领导组,同时成立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负责全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本乡镇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工作。二是建立完善制度。县委、县政府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订单培训、合理输出的原则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三是健全服务网络。建立县直服务机构1个,乡镇服务机构9个,村级服务机构76个,切实做到了县有服务机构,乡镇有服务站,村级有联络员,各级服务机构认真搞好务工信息提供、政策咨询、维权等服务工作。2008年,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为农民工追回工资340余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吉利镇尾甲村成立了返乡青年创业协会,会员携手创业,共同致富,建设家园,形成一人创业,大家支持的良好局面。四是建立台账。县、乡镇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统计台账,实行微机动态管理。目前,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12.7万余人,占总人口的48%,在家务农的6896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外出务工的5831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6%。
二、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创业技能。一是加大宣传。县、乡镇、村利用电视、标语、会议、三下乡活动等宣传手段,加大对劳务输出的方针、政策及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利用春节农民工返乡的有利时机,召开返乡农民工座谈会,听取他(她)们的意见、建议,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的思想动态、经济收入等情况,切实加大对务工创业的宣传。县、乡镇借助赶集的机会,广泛深入的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外出务工的政策法规知识。先后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务工读本》2000余本,《农民工进城务工手册》3000余本。二是整合资源抓培训。整合涉农部门、教育部门、职业中学、企业等力量共同抓培训工作。职业中学重点抓好电子计算机、电工、电焊等技能培训,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部门重点抓好扫盲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农业等涉农部门到村重点抓好魔芋栽培、生姜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科技培训工作;大关天达电石厂等企业重点做好上岗实际操作培训。天星镇祥云村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涌现了一批养殖示范户。养猪大户邓再乾2008年出售肥猪700多头,饲养良种母猪138头,实现收入50余万元。三是结合实际抓培训。采取校企联办的方式,与上海福奈特连锁洗衣公司、江苏和硕联合科技有限公司采取订单培训。在技能培训上注重贴近农民创业实际,开设了刺绣、木工、砖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维修电工、焊工、拖拉机驾驶、营业员、客房服务等专业技术培训,先后培训1500人,450余人获取了职业资格证书。在实践中不断改变培训模式,率先在木杆镇、高桥乡以村为单位开展阳光工程培训班51期4000人。在上高桥乡红旗村等开办农村务工人员夜校试点培训班25期1270人。四是加大投入抓培训。2006年,全县投入资金50万元培训农民工3400人,2007年投入资金130万元培训农民工5900人,2008年投入资金75.5万元培训农民工1900人,2009年计划投入资金60万元培训农民工4820人。2006-2008年,大关县天农蔬菜产销协会培训新型农民1600人,发展蔬菜、魔芋等“一村一品”型专业村3个。
三、灵活多样输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一是订单输送。人力资源开发办、团委、妇联等部门积极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沟通联系,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考察、论证,签订订单后再组织培训输出。近年来,团委等部门先后向广东省珠海市天威公司订单输送农村劳动力900余人,为他们搭建了创业平台。二是有序输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有序输送的方式,每年向发达地区有序输送农村劳动力5000余人。2006年以来,残联输送500余名残疾人到水富金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就业。三是重点输送。重点输送居住在边远高寒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2008年有代表性地输送12名苗族到广东、昆明等地务工,开启了少数民族劳务输出的盲区。四是能人带动。通过外出务工能人带动的方式,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余人。玉碗镇创业先进个人史涛,自己富了不忘乡亲,组织左邻右舍人员外出务工,增加乡亲的收入。五是就地安置。先后在大关天达电石厂、关河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明磊实业有限公司等县内企业输送农村劳动力1000余人。2006年、2007年、2008年,全县分别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9717人、54500人、61800人。今年上半年,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8315人,其中有序输出34220人。
四、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距。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2006年,全县实现务工收入1.27亿元,务工净收入0.5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38元;2007年,全县实现务工收入3.51亿元,务工净收入1.6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630元;2008年,全县实现务工收入5.23亿元,务工净收入2.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07元;今年1-5月,全县实现工资性收入2亿元,实现务工净收入0.8亿元。二是解放了农民思想观念。许多农民经过外出务工,学到了许多先进技术,开拓了视野,转变了思想观念,改变了传统的一些生产生活习惯,学会了文明处事、礼貌待人。一部分农民在外挣到钱后,返乡创业。悦乐镇一农民在外务工多年,返乡后在县城开办餐馆。寿山乡一对夫妇外出打工几年挣到了钱,回家买车跑起了运输。吉利镇龙底村民小组打工青年侯龙松,回乡投资8万余元大力发展养殖业。三是促进了乡风文明。外出务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经济承受能力不断增强,积极筹资筹劳修建村组公路等公益事业,农村发展更快了。农村无所事事、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的人少了,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了,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更高了,农村文明程度不断得到了提升。四是改变了农村面貌。许多群众翻修了旧房,修建了漂亮的砖房,水、电、路等设施进一步改变,电冰箱、大屏幕电视、手机、摩托车等现代化的设备走进了农村家庭,农村与城市的差别逐渐缩小,新农村建设步伐越来越快。

【启示】

大关县土地资源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较突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家,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农民增收难。农村改革发展要加快,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进行打造,已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收入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农民逐步改变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离乡离土,奔城市、奔经济发达地区开辟非农产业收入,逐步变农民为市民,变农民为工人,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农村的改革发展。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