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各地动态 >内容详情
新农村指导员眼里的苗族聚居区
发布日期:2008-11-11 09:02:30     来源:盐津县柿子乡工作队

柿子乡岔河村是全县的高寒贫困村之一,这里边远偏僻,属典型的山区农业村。而麻地三个组又是岔河村最高最远最陡的苗族聚居组,居住的全是苗族同胞,距村委会有5公里,距柿子乡政府 20 公里,海拔 1800 米,共有人口188人,其中贫困人口就有125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仅有13人。常年外出务工的有48人,其中全户外出9户共30人。而人口居住又极为分散。有耕地253. 5亩,林地540亩,荒山210亩。其中95%以上的土地为坡耕地,50%以上的坡耕地坡度在40度以上。山高、坡陡、土薄、地瘦是麻地的真实写照。俗称“天无百日晴,地无半亩平,人无二两银”。该地区人均纯收入 620 元,人均有粮243公斤。有适龄入学儿童22人,已入学的有17人,入学率为77%。在盐津属最贫穷落后的地区。
该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极差,没有一间水泥平房,没有公路,到麻地只有三条人行便道,且路面狭窄陡峭。今年初,在扶贫挂钩单位县水利局的关心下,将人行便道进行了改造拓宽,驮马可以通行,方便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运输,人饮困难也基本解决。在解放59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的今天,麻地的188个苗族同胞依然靠煤油灯照明,磨面用人工推磨,有个别村民虽然用上了手机,但电用完后要到5公里以外的山下去充电,是全乡唯一不通电的组,群众生活十分艰难。多少年来,当地群众多么渴望能用上电,由于受客观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制约,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麻地群众求富思变的心情非常迫切,多次到村委会和乡政府反映当地的困难状况,特别是希望解决用电问题。为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根本上改变麻地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落后面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优先解决电的问题。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