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各地动态 >内容详情
新农村长廊建设蹲点感受
发布日期:2008-09-19 09:24:27     来源:盐津县普洱镇小洞村指导员

8月6日 晴

普洱镇是盐津段社会主义新农村长廊建设的三个乡镇之一,里程30.8公里,战线长,约占全县里程的一半,涉及5个村、农户744户,房屋1888间。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和指导员的我,在新农村长廊建设中抢占主动、发挥主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长廊建设一开始,根据镇党委的安排,我负责龙台村田嘴示范点70户农户房屋的亮化工作。自7月10日蹲点以来,除去开会的时间,我都与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其间有许多感受和体会,有的是可以用文字来记述的,有的只能在心里体会。在田嘴蹲点工作的一个月时间,所见所闻颇多,我记录下了以下三点感受。
感受一:农村发展变化真大。
由于近年来中央加大了三农工作力度,特别是在免征农业税、良种补助、土地直补、农机补贴、免除一费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后;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人口控制、安全生产、扶贫开发等工作的力度后;以及普洱镇在水麻高速公路建设的拉动,对沿线的群众经济发展的影响,距离高速路沿线的龙台村、串丝村的群众,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群众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经济的发展,报刊、电视、进城务工等的影响,一些前卫、名牌、时尚的服装已走进了千家万户。由于生产发展了,科技推广了,广大群众的粮食逐年增产,群众的餐桌上,餐餐有肉吃了,蔬菜水果等应有尽有了,与城里的生活没有两样了。沿线的群众依托征地拆迁、就近转移劳动力等积累了一定资金大都将原来的串架房、土坯房拆了,取而代之的是两层至三层的小楼房,有的室内还进行了装修。席梦思床、新式沙发、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电磁炉等家用电器进入了群众的家里。信息畅通了,手机进入千家万户。由于村村通公路了,许多群众购买了微型车、摩托车、农用车。
感受二:为民办理实事真难。
从我个人的工作生活经历来时来说,对农村是有感情的,因为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对农村工作是有一定经验的,因为我在乡镇工作过9年的时间。田咀一位年近60的老人对我是这样评价的,说我这个队长能蹲得下,吃得苦,作风是深入的,我自己也这样认为。但是就拿为群众实施的房屋亮化工程,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儿,群众就该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吧。可恰好相反,有的群众不但不支持,不完成好自己应该做好的工作,还唱对台戏,我也在思索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有的时候真让我困惑、伤心、无奈。我驻村的地点是小洞村,到龙台田咀蹲点是我主动要求的,是想真正为群众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可在实施过程中,却有许多想不到和想不通的问题和困难。一是不愿意承担自己的义务。总认为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干部在搞政绩工程,搞形象工程,是我们干部应该为他们干的事,摆出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我们干部处在主动上,他们处在被动上,像该自己搬运的材料自己不去搬,宁愿将时间花在打牌搓麻将上,干部做工作时,他们还理直气壮,强词夺理。二是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新农村建设明明群众是主体,在实施工程时,群众却不是主体了,成了客体。倒是干部成了实施的主体,什么都包了。因为上级的质量和时间要求严格,交给群众自己实施,他们对时间的要求和质量的把握上就会放松,有的根本就不会接受任务,更别说按时按质完成了。他们之中有的人,钱不愿自己出,两眼向上,两手向上,有的甚至说政府不该实施房屋亮化工程,自己几十年都过来了,是为政府争面子呢,还要向政府问责呢,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有的想趁此机会要政府再给他们建设项目,像要给房屋加层,称不给项目就不准实施自己房屋的亮化工程,还真有种要挟的味道。三是少数农户的思想落后。我遇到一个重建户,他的主体已做好,跑来与我说,上梁他家看的期(好日子)是在农历9月初,不到这天他不上梁,明明我们要求的主体工程是在公历8月20日完成,他的这个“好期”要在公历10月份了,与我们要求的时间推迟差不多两月,苦口婆心的做工作,他脑筋就是转不过弯,我也真不知道该怎么做他的工作了。虽然说存在着一些群众不理解的,但大多数的群众还是好的,对工作还是支持的。
感受三:培训农民任务真重。
虽然说示范点群众房屋的外墙基本糊白,小厦屋面也做起来,从整个外表看,他们的房屋像是山村别墅。但是,群众目前的文明程度与房屋的外形还不相匹配。多数群众的屋里屋外杂乱无章,很不卫生。从外屋说吧,房前屋后到处是垃圾,东西是随手扔的,想丢哪儿就丢哪儿,门前的电话线路、电线、接收天线等象拦天网似的。从屋里说吧,屋内各项东西的摆放很不整齐,农具是乱放的,鞋子、衣服是乱丢的,屋内的垃圾也是有的,特别是天花板上,楼梯间等是很脏的,到处是蜘蛛网等。屋内的线路安装极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从农户自身说吧,从个人的行为举止,说话办事,卫生行为等与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有很大差距的,是还需要大幅度提高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环境卫生的整治、乡风文明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农民素质的提高都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