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各地动态 >内容详情
昭通市委新农队办工作简报(七)
发布日期:2007-05-21 10:45:15     来源:昭通市委新农队办

[编者按]:目前,全市新农村工作队指导员深入村社调查研究,并结合实际撰写了一些调研报告,其中,昭阳区、永善县两位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指导员的调研文章较有特色,对全市新农村工作队指导员进一步做好工作,找准工作切入点,理清工作思路,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将两篇文章转发,供各工作队指导员参考。

调研报告之一

瓜寨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昭阳区苏甲乡瓜寨村新农村工作队指导员赖方良

为有针对性地指导好苏甲乡瓜寨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履行好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指导员的神圣职责,我自驻进瓜寨村后,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有计划、有选择、有重点地深入农户一线开展了调查研究,掌握了该村的基本实情,基本摸清了该村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优势。

一、瓜寨村的基本情况

瓜寨村位于苏甲乡政府的东北方向,距苏甲乡政府15公里,东与洒渔乡居乐村相连,南与渔洞相连,西与新店子村接攘,北与水井村相连。全村境内为斜坡地带,系高二半山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2200,最低海拔1800,相对高差400,平均海拔2000。全村年最高温度30,最低温度-1,年平均气温10左右,日照时间2328小时,降雨量900毫米,无霜期240天。全村土地总面积为25公顷,现有耕地2051亩,全为旱地,25°以上的坡耕地占1450亩。现有森林面积18968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为38.9%,经济林152亩,幼林面积502.5亩,灌木林面积5145亩。

瓜寨村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山区农业村,种植业以种植玉米、马铃薯为主,兼种荞子、豆类、蘑芋等经济作物,养殖业以饲养牛、猪为主。2006年全村粮食产量80.98万公斤,人均有粮315公斤,经济总收入190.7万元,人均年纯收入705元。全村辖19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总户数675户,总人口2705人,妇女人数1084人,占总人口的40.07%,劳动力1645人,占总人口的60.81%,全村共有党员39人,7名党员外出打工,全村平均文化程度为小学四年级。全村有贫困户262户,人口849人,其中,特困户70户,309人,民政救助户36户,102人,孤儿、五保户10户,14人。

全村有101421人住危房,危房比例占全村农户的15%,一部分农户无畜厩、厕所、居住条件十分艰苦。人畜饮水极端困难的主要有两个自然村(12村民组,1314村民组),未解决人畜饮水的农户占全村的45%,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防洪排涝能力弱、无保障。现有17个村民组通村级公路,2个村民组(1314组)不通村级公路,生产生活资料运输十分困难,全靠人背马驮,3个村民组(91011村民组)用不上优质电,晚上照明光亮小,村民活动和小孩温习功课十分不便。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低,科技推广十分困难,农务培训工作基础差,科技反哺农业运用少。教育、卫生、广电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硬件设施差,全村1619组儿童上学十分困难。村卫生室无住房、病床及各种配套医疗器械设施,医疗卫生保障及妇幼保健工作开展较为困难,广播电视覆盖率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落后。

二、制约瓜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地理。该村山高坡陡行路难,耕地多在山腰灌溉难,农户分散靠山居,土地贫瘠良地少,水源不足旱地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极大阻碍。

(二)气候条件。该村气候冷凉,早晚温差大,一村两重天,对经济作物生长不利,造成农作物生长差、产出低,农民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三)基础设施。人居条件十分简陋,危房比例达15%。农田水利、公路、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差。农地灌溉、施肥、管理难,防旱涝灾害能力弱,45%的人畜饮水困难,2个村民小组不通村级公路,3个村民小组用不上优质电。

(四)人文素质。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偏低,全村村民的平均文化水平不到小学四年级,生活、生产方式落后,小农经济意识根深帝固,发展集体经济观念淡薄。

(五)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支柱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为零。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主要靠劳务输出和尚未形成规模的经济林果及靠产出较低的山地种植玉米、洋芋维持生计。

三、有利瓜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优势

(一)民风纯朴,求富心强。该村社会治安良好,村民安份守纪,热情好客,勤劳纯朴、善良厚道,渴望富裕。只是苦于没有找到很好的发展路子和没有资本带动产业发展。

(二)村官实干,组织有力。村“两委”班子成员年富力强,个个是村里的能人,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踏实,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林果有优,畜牧有势。该村地广山多,对发展干果经济和畜牧业有着独得天厚的优势。该村每户或多或少都栽种有经济干果,饲养有牛和猪,有一定的种养经验和技术,基础很好。

(四)劳力富余,可促发展。该村有青壮劳动力1645人,可向外输出劳务工900余人,可创造劳务收入上百万元,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有很强的推动和拉动作用。

四、对瓜寨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要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为中心,以发展农业优势产业为重心,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生产条件、改善生活环境为重点,立足现有条件,用好、用活、用够“三农”政策,围绕村情民意,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全力推进瓜寨村的新农村建设发展。

(一)全力发展优势产业。根据瓜寨村山多地广,包谷、洋芋富足的优势,可大力发展以养黄牛、良种母猪为主的畜牧业,逐步建立黄牛养殖基地和特色烟熏腊肉生产加工基地。扩大种植核桃、板栗经济林果规模,对适合种植而未种植核桃、板栗的土地,实施退耕还林,鼓励村民种植,对已种植但管理不到位的林果,指导村民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逐步打造以核桃、板栗、特色烟熏火腿为主的支柱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二)倾力推动设施建设。一是帮助指导群众改造住房、厨房、厕所、畜厩,建造沼气池、水池、水窖、青贮窖、院坝,清扫道路、清理沟道、排去污水,清理室内泥土、灰尘,清除村院内垃圾,从根本上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二是争取引资引渡山泉,解决121314村民组人畜饮水难问题;三是协助昭阳区农网办对91011村民组进行电网改造,解决农民用不上优质电问题;四是指导81314村民组修通村级公路,解决不通公路问题;五是争取引资修建瓜寨小学分校点,解决1619村民组140余户村民小孩上学难、远问题,六是争取引资硬化阮家营街道路面,解决群众赶集市场环境差问题;七是争取引资新建瓜寨村村卫生室,解决村卫生室无房、无病床和无医疗器械设施的“三无”问题;八是指导瓜寨村在甲代和阮家营修建抗旱塘各1个,解决部分种植地灌溉难问题;九是指导瓜寨村地魏家包包新建河堤挡墙800,减轻渔洞水库水源污染和提高当地防涝灾害能力;十是争取引资改造村公所办公设施,改善村办公条件。

(三)大力推广实用技术。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重点指导村“两委”加大对饲养黄牛、良种猪和种植核桃、板栗等主要产业的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力度。根据不同的人员类型,合理分配富余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特别是鼓励无技术、有一定文化的青年参加培训。鼓励和引导外出有实用技术和经济实力人员回村参加家乡建设,逐步实现由传统种植、养殖向科技种植、养殖的方向转变。

(四)着力推进依法治村。引导群众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消除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让村民懂法、守法,护法。指导帮助村“两委”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进村务、党务、财务公开。

五、困难与建议

(一)困难:农民最实在,最希望得到实惠,得到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我们下村参加新农村建设,很想给当地百姓办一些实事、好事、百姓热衷关心的事,但我们一不带资金,二不带项目,三不懂农村业务,四对新农村建设不在行,在指导上成了“无米之炊”,难以发挥指导作用,很难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甚至在生活上还给当地百姓添麻烦。

(二)建议:苏甲乡是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扶贫挂钩点,瓜寨村又是苏甲乡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议省局扶贫领导小组借省委下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指导员之契机,把苏甲乡瓜寨村作为重点扶贫对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优先扶持,争取把瓜寨村建设成为有特点、有亮点的扶贫样板村,并充分发挥扶贫样板村的带动、辐射、延伸、引领作用,在苏甲乡以达到以点带面、遍地开花的效果。

调研报告之二

茂林镇永安村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

茂林镇永安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指导员吴长聪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省委、省政府据此向全省农村下派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明确了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根据指导员的职责,对永安村自然、社会经济状况作了初步调研,拟定此工作目标。

一、永安村的基本情况

(一)自然情况

1.地理位置及范围

永安村位于茂林镇政府南部,东经104°48′至105°59′,北纬27°50′至27°53′,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东与本镇文山村相连,南与昭阳区靖安乡接界,西与本镇甘杉村接壤,北与本镇冷米村相连,总面积27.8平方公里,辖22个村民小组。

2.水文气象

全村属高寒冷凉山区,年平均降雨量800mm,全年最高气温25,最低气温-14,日照时数1682小时,无霜期100140天,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节降雨较少,全村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3.地形地貌

全村地形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全村最高海拔2800,最低海拔1800,相对高差1000,属高山丘陵区。

4.水资源状况

全村水资源较为缺乏,低水高地,人畜饮水特别困难,饮水问题耗费了很多人力,虽经扶贫攻坚和水利部门扶持,但仍有13个村民小组用水困难,灌溉用水更无从说起,尽快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迫在眉睫。

5.耕地数量、类型及开发程度

全村耕地面积7962亩,全属旱地。其中:轮息地1000亩,中低产地5200亩,25°以上坡地2500亩,好地2000亩,一般性耕地4000亩,坡陡瘦地1792亩,退耕还林6082亩,现人均有净耕地3亩(因自然条件造成的沙化、土壤瘦薄难以耕种的除外)。

(二)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及劳力

全村居住着汉、彝、苗三种民族,总人口8353188人,其中少数民族215850人;全村劳动力2140人,其中男劳力1230人,1845岁的青壮年1768人。

2.土地利用现状

全村有土地共31302亩,其中:耕地7962亩,占25.4%;林地8340亩,占26.6%;牧草地5000亩,占16%;轮息地1000亩,占3.2%

(三)教育状况

全村有小学7所,其中完小3所;有教师27人,其中代课教师19名;在校生400人,入学率88%

(四)基层党组织情况

全村现有党员65名,其中特别贫困老党员3名,外出党员11名,预备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6名。

(五)牲畜存栏情况

全村现存栏牛436头,猪2400头,羊2600只,马720匹,鸡4000只。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基础条件差,全村地处高寒山区,气候环境恶劣,土地贫瘠,许多农作物不能生长,这是导致贫困的直接原因。

(二)基础设施薄弱,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全村22个社,至尽仍有13个社不通自来水、9个社不通电、2个社不通公路,分别占全村总社数的59%41%9%

(三)全村教育状况较为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全村27个教师中就有19个代课教师),劳动者文化素质提高缓慢,经济发展的路子狭窄,思路不开阔。

(四)大部分群众对实施科技农业认识不够,刀耕火种现象普遍存在,精耕细作意识尚未形成;医疗卫生条件差,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十分缺乏,无文化室和卫生所,因病致贫和返贫的比例高。

(五)市场经济意识淡薄,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的思路不够开阔,产品深加工的意识不足,优势资源(优质脱毒洋芋等)未得到有效利用,等、靠消极思想依然存在。

三、一年驻村工作目标

(一)协助村党支部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在两委换届选举中依法协助选举委员会选出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促进村民委员会依法实施好村民自治工作,为其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二)在狠抓特色产业——脱毒洋芋科学种植的基础上,尽可能把适合生长的白云豆、萝卜等农作物推广试种,把畜种改良及种草养畜等工作不断推进,促进生态好转、生产发展。

(三)力所能及地协调挂钩扶贫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使全村85%以上的社通自来水,80%的社通电,95%以上的社通路。

(四)加强科技培训和法律法规宣传,办一个集党员活动室、文化室、科技培训室为一体的学习活动中心,力争使每户有一人具备一门以上农业科技知识,不断推进科学种、养殖业进程。

(五)加强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工作,从师资力量到教育基础设施上着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加强卫生场所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使因病至贫和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通过以上各方面工作,力争使干部群众的致富意识得到提升,致富能力得到增强,健康向上的新风尚得以树立;人均有粮45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以上;平安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刑事案件比上年减少20%,治安案件减少25%,民间纠纷减少50%,无毒村社成果得到巩固;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全面完成,全部消除茅草房。

四、力求做好十件实事

1、杨家坡社公路修通投入使用。

2、立项修建村卫生室。

3、修建一个篮球场。

4、建好一个集文化室、科技普及室、党员活动室为一体的群众综合性活动场所。

5、建好一个黄牛冻精改良站。

6、建好一个方便群众出售洋芋的地磅。

7、建好一个洋芋销售协会并使之正常开展工作。

8、完成大海子风景点的设计及前期启动工程。

9、解决10个社1600人的饮水问题。

10、架通具寨、殷家沟、山脚、何家沟、三锅庄五社的输电线路。

(注:因受篇幅所限,原文作了部分修改)

报:省委新农村工作队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张副书记,杨部长, 市政府邬副市长, 文副市长, 市政协普副主席
送:各县区委、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市直各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中央、省属驻昭单位
发:各县区委组织部,各县区委新农村工作队领导小组办公室,各乡镇党委、政府,新农村工作队
(共印1800份)
联系电话:21296952128528 2122831(传真)
电子邮箱:ztswxnd@126.comynzxhabc@126.com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