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基层党建 >内容详情
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第一百零九期至一百二十期)
发布日期:2009-09-01 10:49:58     来源:昭通市委科发办


▲【科学发展先进典型案例之十八】

镇雄县“六轮驱动”促进劳务输出产业逆势增长

【概况】

镇雄县是云南省第一人口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年外出务工农民26万余人,务工工资性收入达224900万元。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去年,金融危机导致镇雄3.5万人失业返乡,镇雄劳务输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广大农民工回乡后宁愿呆在家中,也不愿再外出务工。如何消除广大农民工思想顾虑,帮助返乡民工再就业,稳步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实现农民增收,成为摆在镇雄各级领导干部面前急需破解的重要课题。
镇雄县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放在重要位置,化危为机,狠抓宣传造声势、拓展市场抓订单、强化培训提素质、搭建平台促转移、服务维权保增收,返乡创业促发展,促进劳务输出产业逆势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县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4.56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96万人,增加了8.5%。其中实现返乡农民工再就业6.8万人,占返乡农民工的89.5%;实现务工工资性收入13745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6000万元,增加了13.2%;实现务工纯收入66801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6750万元,增加了11.2%。

【做法】

一、政策驱动,拓展市场抓订单
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镇雄县委、政府察觉早、发现早、行动快,安排各乡镇每10天上报一次民工返乡情况,并迅速从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领导组成员单位抽派人员28人,组成14个工作小组,分赴28个乡镇和各汽车客运站调研,先后与5600多名返乡农民工和家长了解民工返乡原因、是否还继续外出及今后创业的愿望等,形成调研报告,制定应对措施,通过免费技能培训、为外出务工人员补贴路费、组织春耕帮扶队、关爱老人和留守儿童等,进一步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目前,镇雄县已和广东中山、浙江永康等15家劳动部门,深圳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等8家职业中介、深圳华利达玩具厂等86家企业建立长期劳务合作关系,架设农民就业连心桥,打造农民增收平台。
二、宣传发动,紧锣密鼓造声势
镇雄县结合“三走进三破解”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工作人员驻村入户,扎实开展劳务信息和劳动法、工会法、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活动,牢固树立农民工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切实提高农民工应对新环境、新问题的能力。1—7月,全县先后出动宣传车50辆次、发放宣传单10余万份、利用手机发放短信20余万条,通过电台、电视台、网络、《镇雄》刊物推介外出务工先进典型,召开返乡农民工座谈会30余次,县、乡、村三级领导与5300多返乡农民工面对面交心谈心,介绍好的创业政策和机遇,深入掌握返乡农民工的困难和问题,动员农民工要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尽快踏上创业大道。
三、培训助动,提高技能强素质
镇雄县以“阳光工程”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实施为契机,对劳务输出实行“先培训、后输出”战略,围绕用工需要,以订单培训为主体,以提高劳动技能和市场竞争力为前提,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今年以来,镇雄县通过办夜校、实地操作等方式,全县共开展电工、焊工、刺绣工、钢筋工、缝纫工、水晶工、支砌工、采掘工、电子装配工等14个工种的培训199期,培训农民工13760人,转移12500多人,带动就业56500多人。
四、能人带动,搭建平台促转移
面对挑战,镇雄县先后派出60余人次深入乡村、走出县门,积极与在全国各地创业的镇雄籍老板、能人联系,分别与福建中宇建材集团、广东三希科技集团、浙江大和针织有限公司、江苏三星集团、上海华龙文具集团、华电集团镇雄工程处等51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获取就业岗位30000多个,畅通了县内外转移渠道,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五、服务促动,联手维权保增收
为保证“输得出、稳得住、能挣钱”,镇雄县对劳务输出人员实行跟踪管理服务。在外出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驻外劳务办事处,开展就业指导、信息采集、计生管理和维权服务,在成批量的输出工程中,派出干部职工驻厂管理。同时,由政法、劳动、工、青、妇等部门组成农民工维权组织,及时帮助处理相关纠纷事件,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成立便民服务中心,提供办证、法律咨询等服务。半年来,在全国各地共为66名镇雄籍农民工维权78次,处理相关纠纷237次,稳定民工思想。切实解决务工人员的老人、孩子无人照顾、土地闲置无人耕种等后顾之忧,一是利用县乡村三级远程教育设备,开通视频网络点,在节假日休息期间,利用企业互联网,安排务工人员与父母、孩子通过视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二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同时,在各村成立农业生产帮扶工作小组,帮助外出务工家庭耕种土地,抢收田禾,解决土地撂荒等问题。
六、回引联动,返乡创业促发展
镇雄县在积极组织劳务输出的同时,大力实施“回引工程”,通过搭建创业平台,制订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资金、技术和经验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地方经济。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去年以来,全县累计有5000余人在华电、东源、塘房新集镇和本地煤矿务工,实现劳务收入4000多万元。返乡农民工彭显波、付大勇、邹凯等创办了各种就业实体30个,累计吸纳了4000多名农民工再就业。

【启示】

镇雄县结合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来抓,同时,积极采取措施确保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在人口大县闯出了一条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

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一组,省委组织部办公室、组织一处;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张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市委常委,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发: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县区、部门、单位及其工作机机构,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三批试点单位、各县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级主要新闻媒体,省驻昭主要新闻媒体
(共印100份)


我市学习实践活动呈现
“两个准”“两个新”“两个实”

我市学习实践活动紧密围绕市委“促进科学发展、落实工作思路、全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昭通”的总体目标,突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一中心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学习形式,丰富活动载体,转变工作作风,解决突出问题,学习实践活动呈现“两个准”“两个新”“两个实”。
“两个准”打基础
一是把握精髓准。全市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扎实把“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主题实践活动与“四抓一化三促进”、“三走进三破解”和“两个共同”主题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要求和思想精髓,围绕市委“12346”发展思路,结合昭通实际,提出了用粮食是否增产、农民是否增收、财政是否增长、民生是否改善、社会是否稳定四把尺子来检验活动成效,确保“科学发展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二是发展思路准。先后采取自己查、互相找、会议提、表格征、报纸求、下去访、上门问、电话谈、网络连等方法,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了本市在意识形态、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及统筹兼顾、党的建设、体制机制执行和创新、市委常委班子自身建设等八个方面存在的29个突出问题和下一步推动昭通科学发展的9个基本思路。通过这“两个准”切实打牢了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两个新”创特色
一是学习形式新。各地各部门创新学习形式,充分发挥阵地课堂、专家课堂、流动课堂、网上课堂、空中课堂、远教课堂“六个课堂”,采取组织集中学、专家辅导学、实践体会学、交流相互学、考赛结合学、服务寄送学“六学并举”等有效方式,确保学习全覆盖,切实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实践载体,增强了学习效果。二是自选动作新。在确保“规定动作”不走样的同时,各地各部门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深入开展“服务科学发展出实招”、“服务一线办实事”、“千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党员惠民心”等惠民、爱民工程,做到了一个单位一个主题、一个单位一个特色。
“两个实”出成效
一是领导带头作风实。市级领导按照“三联系两深入”的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分别带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指导各县区抓好工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新农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帮助当地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认真履行学习实践活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带头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全市各级干部共开展“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28350人次,为群众办实事5000余件,帮助基层、企业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4761个,真正做到了领导在一线服务、队伍在一线工作、干部在一线成长、党性在一线锻炼、作风在一线转变、科学发展观在一线实践。二是边学边改成果实。各地各部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注重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实现“三保”结合起来,与推进落实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民生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昭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84亿元,同比增长7.6%。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00元,同比增长12.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10元,同比增加154元,增长16.1%。同时还争取到了成贵高速铁路途经镇雄、威信两个革命老区县10个乡镇的重大发展机遇;争取到国家建设部的支持,对农村茅草房改造项目,参照边疆地区的标准,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争取到国家民政部、省政府的支持,全面加强敬老院建设、城市低保、弱势群众生活保障工作;争取到省政府及省教育厅的支持,将2010年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省级配套资金比例由50%提高到70%;争取省卫生厅、省财政厅支持,将昭通列入县级医院改造建设优先支持的地区,民生工作将得到有效推进。全市社会秩序良好,社会治安稳定,民族团结和睦。

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一组,省委组织部办公室、组织一处;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张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市委常委,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发: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县区、部门、单位及其工作机机构,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三批试点单位、各县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级主要新闻媒体,省驻昭主要新闻媒体
(共印100份)


编者按2009年8月11日《云南日报》要闻版头条“科学发展在云南·先进典型百例”栏目编发了题为《镇雄县农村务工者奔向四面八方》的文章,对镇雄县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了报道,现将稿件转发发,供参阅。

贴近市场学技能内转外输拓市场
镇雄县农村务工者奔向四面八方


本报讯(记者庄俊华 张天春 尹朝平)“镇雄至贵阳”、“镇雄至福建”、“镇雄至广东”、“镇雄至浙江”、“镇雄至成都”、“镇雄至昆明”,镇雄县汽车站内长途客车载着外出务工者奔向四面八方,这是全县劳务输出广泛而活跃的缩影。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主任陇瑞铭手捧外出务工人员统计表欣慰地说:“虽然自去年底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给农民工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全县劳务输出依然保持了逆势增长。”
镇雄是我省人口第一大县,全县141万多人口中,农业人口近134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达43万人,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去年,全国用工市场需求下降导致7.6万名农民工返乡,该县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积极化“危”为“机”,全方位推进劳务输出产业稳步和快速发展。县、乡各级劳务部门有14个工作组110名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家中做“内宣”鼓劲、摸清实情、介绍劳务信息,“外宣”到周边省、市及东南沿海地区,与15家劳动部门、8家人力资源中心、86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在实施“先培训、后就业”战略中,县、乡人力资源开发部门积极争取、筹措资金,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务工人员贴近市场学技能。今年上半年以县城为中心“拉网式”逐步推开培训,有针对性地学习缝纫、电工、支砌工、钢筋工、制造工等市场紧缺和用工量大的专业技能,共培训农民工13760人,其中转移就业12510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9%。
在内转外输拓市场中,该县抓住国家西部重点工程建设机遇,抓好县外劳务输出;抓住县内重点工程建设机遇,主动协调与合作,就近实现县内劳动力转移;引导30多名外出务工能人回乡创业,招收和带动了农民工就业。同时,借助江苏、浙江、广州等20多家企业继续招工的机会,大力抓好“外输”的订单。全县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17万人,同比增加9.4%;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6.8万人,占返乡农民工的89.5%。
在做好保障农民工“输得出、稳得住、能挣钱”工作中,该县在外出人员相对集中的浙江、广东等省设立劳务办事处,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县、乡内成立30多个便民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暂住证办理、法律咨询、担保发放小额信贷、解决出行路费等服务;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责任网络,成立生产帮扶“助耕队”发展生产,让外出务工人员放心、放胆闯市场。
镇雄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县向劳务经济强县转变,今年上半年全县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力24.56万人,同比增长8.5%;全县实现务工工资收入13.74亿元,同比增加13.2%;实现务工纯收入6.68亿元,同比增加11.2%。

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一组,省委组织部办公室、组织一处;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张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市委常委,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发: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县区、部门、单位及其工作机机构,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三批试点单位、各县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级主要新闻媒体,省驻昭主要新闻媒体
(共印100份)


▲【科学发展先进典型案例之十九】

威信县打造“黑、红、绿”三色经济

【概况】

威信县立足于该县生态、矿产、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黑、红、绿”三篇文章内涵,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强县的突破口,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富民的切入点,把旅游开发作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1—6月,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4142万元,同比增长10.3%。其中:一产增加值10915万元,同比增长6.7%;二产增加值20684万元,同比增长7.7%;三产增加值32543万元,同比增长1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941万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21元,同比增长18.1%。

【做法】

一、实施工业经济强县战略,做好“黑色”文章
威信县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云南省重点采煤县之一,属滇黔聚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概算远景储量40亿吨,分别占全省无烟煤总储量的13.7%、全市的24.6%。今年来,威信县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实施“三基地一屏障”发展战略,打造镇(雄)威(信)煤电工业经济区的机遇,积极推进火电项目建设。威信煤电一体化项目自2006年签约以来,目前已完成观音山矿区44平方公里的地质资源精查,探明可开发煤炭资源储量达15亿吨,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资源支撑;年产240万吨、总投资22亿元的配套煤矿开工前的招标工作已全面完成;一期2×60万千瓦火电厂项目核准需国家、省有关部门出具的26个支撑性文件已取得24个;斑鸠沟至金竹13.4公里的进场公路、县城至大落脚15.4公里的二级公路改造工程即将建成投用;配套黄水河水库的前期工作已完成,并启动了导流洞工程和电厂厂区河道改道;根据施工需要,完成征地2441亩,拆迁房屋46000平方米,移民128户704人。
同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着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关闭规模小、设备差、生产能力弱、安全无保障的矿井,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发展一批生产能力在15万吨以上的骨干矿井,努力把煤炭产业真正培育成全县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实施旅游经济活县战略,做好“红色”文章
全县旅游资源可以概括为神圣的长征文化、神奇的森林文化、神秘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神韵的民族文化,尤以红军长征集结威信并在此召开的“扎西会议”最为有名。2004年,“扎西会议会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规划。今年以来,全县紧紧依托资源优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围绕“把威信打造成红色旅游精品县”的目标,牢牢把握全省旅游二次创业的有利时机,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措施,突出特色,趁势而上,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威信红色旅游成为全省的一个亮点,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全县的骨干产业。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委托权威机构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二是强化以交通、旅游配套服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中高档宾馆、饭店数量,改善接待条件,提高旅游承载能力。三是加大名城保护力度,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树立名城形象,提升名城品位。四是拓宽旅游融资渠道,精心策划一批旅游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吸引各种经济实体参与威信景区景点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投资兴办旅游企业,发展休闲娱乐业,从根本上改变旅游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借助外力加快威信旅游业发展。五是整合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三大资源,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发展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走“红”“绿”结合、以“绿”托“红”、以“红”带“绿”之路,使各景区景点既见物、见景,又见文化、见精神,把威信打造成“红色圣地•绿色家园”。
三、实施特色经济富民战略,做好“绿色”文章
威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湿润,各种生物资源丰富。目前,全县有蚕桑23900亩,山嵛菜3200亩,药桃基地7400亩,笋材两用竹3700亩,大棚蔬菜、高山冷凉蔬菜等正在逐步发展壮大。一是优化区域布局,扩大种植规模,着力打造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根据各乡镇的比较优势,坚持“一村一品”、“一组一业”,积极培育和扶持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引导农户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集中土地搞统一开发。按市场规律办事,对各项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统筹安排,重点发展蚕桑、油菜、蔬菜等绿色特色产业,力争到2010年,建成蚕桑基地5万亩、“双低”油菜基地5万亩、蔬菜基地2000亩。二是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进程。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思想,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加强合作,形成紧密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以农民自愿为原则,采取以供销社为依托、以龙头企业或专业大户为依托、以农业技术人员为依托等多种形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鼓励和提倡农民利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三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增加科技投入。针对威信县农业与发达县区相比较,技术支撑有较大差距的实际,威信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在全县营造一种尊重科技、崇尚科技、依靠科技、关心科技的良好氛围。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体系,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四是加强领导,为绿色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县四套班子领导实行挂钩联系制度,一个产业一个领导组,一套工作机构,一个实施方案,一套考核办法,加强对绿色特色产业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切实帮助各产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科学制订考核办法,坚持各乡镇的优势产业是什么,就考核什么,不搞一刀切,考核结果与乡镇财政体制挂钩,与乡镇干部的使用挂钩,与村干部的工资报酬挂钩,促使各级干部为绿色特色产业的发展搞好引导、指导和协调服务。

【启示】

威信县准确把握县情,坚持科学发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写好“黑、红、绿”三篇文章,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一组,省委组织部办公室、组织一处;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张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市委常委,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发: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县区、部门、单位及其工作机机构,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三批试点单位、各县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级主要新闻媒体,省驻昭主要新闻媒体
(共印100份)


▲【科学发展先进典型案例之二十】

零距离访民情 动真情解民忧
——巧家县以干部下访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概况】

2008年9月18日,《人民日报》刊载:“昭通市巧家县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零距离访民情,面对面听民意,动真情解民忧,妥善解决了涉及企业改革、山林纠纷、养老保险等一大批群众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拍手称快”。2008年1月,省委书记白恩培同志对新华社“云南巧家县干部主动下访化解基层矛盾”一文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大力提倡巧家的做法,认真总结经验,尽快在全省推广。2009年5月26日,国家信访局深入巧家县就“干部大接访、大下访”的信访工作模式进行专题调研。
巧家县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改革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凸显,信访总量一度居高不下。近年来,巧家县不断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干部大接访、大下访”工作,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热点问题、排忧解难服务群众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6年至2008年,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4.2%、41.6%、18.56%。全县信访工作呈现出“一降,三无,一提高”(信访总量逐年下降;在重要会议、重大节庆日、重要活动期间无信访热点,无群体性越级上访,无重特大群体性事件;信访案件办结率逐年提高)的良好局面。

【做法】

一、健全机制抓落实,强化纪律作保障。
一是加强领导抓责任。建立了“主要领导抓全面、分管领导抓一线、责任单位抓落实、信访部门抓督办”的责任机制。切实做到主要领导“三亲自”,即对重大信访案件亲自参加研究、亲自协调解决、亲自督促检查。“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开展以来,县四套班子领导共接待群众来访119批353人,当场答复和解决37批189人次;乡镇和部门领导接待群众来访1325批1768人次,当场解决答复365批393人次,限期解决960批1375人次。
二是完善制度抓落实。制定了一系列信访工作制度和办法,积极推行限时办结制度、领导包案责任制。向信访人承诺办结期限,对重大疑难案件及时向党政主要领导汇报,或提交集体研究处理;按照“谁接访、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七包”(即:包接待、包协调、包督办、包解决、包落实、包稳定、包劝返)责任制。严格落实信访接待日制度,全面抓好“大接访、大下访”工作,确保各类信访案件“停访息诉、案结事了”。
三是强化督查抓实效。在信访工作中实行接访领导对所接访的案件全程负责、全过程督办,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中,巧家县从县纪委、县政法委等部门抽调副科级以上干部组成督察组进行巡回督察、督办,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察督办室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乡镇、各部门现场督办,确保信访工作落在实处。
四是严肃纪律抓保障。严格责任考核,把“干部大接访、大下访”工作纳入政绩考核和年度“争先创优”考核,对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矛盾化解不及时的实行责任追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矛盾纠纷化解不及时,造成信访当事人越级上访、造成重大政治影响或重大经济损失的,按照行政问责四项制度的规定,严肃追究包案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保障民生。
巧家县要求各级各部门发展经济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保障民生,充分理解上访群众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工作中要积极主动深入基层,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干部下访调处矛盾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走访。分为定期走访、集中走访、带案走访。定期走访是各级干部职工必须定期到基层了解情况,解决问题。针对困难多、矛盾复杂的地方,下访责任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集中走访,化解矛盾。带案走访是下访干部带着信访案件,到信访当事人家里帮助解决问题;二是约访。分为个别约访和联合约访,针对一些重点信访户或重大信访问题,主动和信访当事人约定,解决问题。针对一个部门难以解决的重大信访事件,采取召开县委常委会议或专题办公会议的办法专题研究,县主要领导亲自接待办理,寻求利益的共同点,妥善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三是回访。分为包案人回访、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回访和督查部门针对重点案件回访。对不能当场解决的案件,向当事人承诺办结期限,主动回访答复反馈。信访问题处理结束后,及时了解信访人的思想动态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为信访人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增进了下访干部与信访群众的感情,有效地巩固了下访效果。2005年巧家县伤残军人胡元发等10人多次进京上访,要求解决伤残军人的相关待遇问题。县委、政府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为伤残军人解决了大量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解决五级伤残军人杨文安的生活困难,将其妻安排到环卫所工作;给粮油公司改制职工、六级伤残军人余兴堂,以优惠价帮助其解决了养殖用房用地,扶持其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为糖厂改制工人、八级伤残军人李辉宏协调资金、场地建起了面条加工厂等。通过帮助、扶持、引导,使其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有效改变了逢重大活动就要派人监控死守的尴尬局面。2007年以来,未出现“三类”军人越级上访事件。
三、工作思路抓创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
在工作中,信访案件牵涉着方方面面的工作和多方的利益,巧家县把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全面协调。一是抓好重点经济建设与群众的意愿相协调,避免矛盾纠纷;二是结合平安巧家建设,信访局等相关部门定期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掌握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因素,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三是新农村指导员兼职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信访信息收集员、矛盾纠纷调处员。四是坚持对上访群众“合理诉求解决到位、过高要求教育到位、无理纠缠稳控到位、触犯法律处置到位”的思路,全方位开展化解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困难。

【启示】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巧家县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干部大接访、大下访”,积极转换位置,转变角色,认真听取群众呼声,亲身体验群众冷暖疾苦,积极创造条件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一组,省委组织部办公室、组织一处;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张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市委常委,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发: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县区、部门、单位及其工作机机构,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三批试点单位、各县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级主要新闻媒体,省驻昭主要新闻媒体
(共印100份)


▲【科学发展先进典型案例之二十一】

群山翠绿农增富
——大关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群众得实惠

【概况】

大关县国土面积258.1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45.8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6.5%,是耕地面积28.72万亩的5倍,森林覆盖率45.8%。大关县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于2007年3月启动试点,2007年8月在林地面积较大的天星镇、木杆镇、高桥乡3个乡镇展开,2008年7月对另外的6个乡镇全面实施,历时两年多时间,完成外业勘界1683个村民小组42901户124939宗地1179499.64亩,内业输机1683个村民小组42901户124939宗地1179499.64亩。

【做法及成效】

一、政策措施护航。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林改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县、乡镇、村层层落实林改工作机构,负责林改工作的每个环节;各村民小组成立了3-5人的林改工作实施组,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林改工作。采取强抽人、抽强人的方式分3批共抽派880人组建林改工作队,分赴到各村民小组开展林改工作。在全县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部署,部门加强指导,乡镇统筹实施,村组具体操作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大宣传。采取发放公开信、林改讲座、巡回宣传、简报、电视专栏、专题片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全县制作各种宣传标语18000余条(幅),县电视台播放林改知识问答76期,编印下发《大关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手册》500本、林改《资料汇编》600本、简报44期、《致林农朋友公开信》宣传画和宣传资料10万余份,县、乡镇、村、组层层召开动员培训会2600余场次,宣传面达99%以上,达到每户农户至少有一名林改的知情人和明白人。三是制定政策。制定了《大关县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产业发展的意见》、《大关县关于强化林改工作队员工作纪律要求的通知》、《大关县林改工作行政问责办法》、《大关县林改工作质量终身负责制》和《大关县林改办公室管理规定》等纲领性文件,既指导了全县林改工作,又严肃了工作纪律,确保全县林改工作有序推进。四是落实责任。县委书记分别与乡镇党委书记、林改领导组成员单位负责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进一步明确职责、目标和任务。五是严格纪律。在明确“三级书记”抓林改、负总责的同时,还对其他职能部门明确了职责。纪委、监察局、县委督查室加强对林改工作的督查力度,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和行政问责,层层抓落实,步步不放松。六是加大投入。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将林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三年间共投入林改资金490.7万元,其中省级补助80万元,市级补助114.5万元,县级投入180万元,乡镇自筹90万元,各林改挂钩部门投入26.2万元,确保了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圆满完成。
二、高位强势推进。一是深入调研。林改工作全面启动前,县委、县政府领导带头,多次深入农户、林区,对林地林情、村情民意进行专题调研,结合实际撰写调研报告,提交县委扩大会议讨论。二是专题研究。县委、县政府针对全县林业现状,多次召开了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县四套班子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就如何抓好林改、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分别作了专题发言。三是试点先行。2007年3月在天星镇青杠村、安乐村、打瓦村,木杆镇细沙村、向阳村启动试点,拉开林改序幕。四是领导带头。县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挂钩到乡镇抓林改,深入实地抓林改,靠前指挥,认真解决林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五是逐步推开。认真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对林地相对较大的天星、木杆、高桥3个乡镇全面展开,2008年7月对另外的6个乡镇全面实施。六是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三级书记挂帅,层层立下军令状,责任到人,一抓到底。七是化解纠纷。坚持分工负责、分级调处,把纠纷调处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根据不同性质的纠纷特点,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和邻里乡亲互谅互让的传统美德,严格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和睦邻里、注重原始凭证、多做思想工作、协商解决的原则,努力把林权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了整个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林改期间共排查林改纠纷299起,调处294起,调处成功率达到了98.33%。八是先进涌现。林改工作中,许多干部职工长期战斗在一线,风餐露宿,形成合力埋头苦干,夜以继日克难攻坚,翻越千山万水踏遍每一宗林地,道尽千言万语讲解政策法律,历经千难万险核准四至界线,付出千辛万苦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先后涌现出了一批批先进典型。
三、潜力效益迸发。一是明确产权。进一步明确了山林产权,落实了经营主体,确立了林农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二是激发活力。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把山当田耕、把树当粮种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民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县林改期间荒山造林达30000亩。三是扩大就业。实现了城里下岗,山上就业,不离乡可就业,不出山能致富。据不完全统计,林改以来,已吸纳劳动力500余人。四是调整产业。把核桃、竹子列为全县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力争五年内种植优质核桃40万亩,现已种植3万亩。在已有20万亩竹子的基础上,力争用5-8年时间,再种竹子20万亩,在全县形成以核桃、竹子为主的林业产业,实现林农增收致富的目标。五是增加收入。山林分到户,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大幅度增加,许多农民家庭财产增加了几千元甚至几十万元。木杆镇细沙村罗绍德的53000余棵林木总价值已近百万,成为细沙村靠山脱贫,靠树致富的带头人。翠华镇联合村的238户林农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明确了每户在黄连河风景区核心区的5000亩林地面积和所有权,公司以每亩50元的生态收益补偿林农,当地林农将每年获得25万元的收益。六是促进和谐。始终坚持把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交给农民,做到政策、程序、方法、内容、结果“五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和党群干群关系大为改善。通过林改,许多历史遗留的山林纠纷得以解决,农村更加和谐稳定。

【启示】

大关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到还山于民、还利于民、还权于民,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山更绿、林更兴、民更富、社会更和谐,使整个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减少各类地质灾害,实现林产业可持续发展。

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一组,省委组织部办公室、组织一处;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张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市委常委,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发: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县区、部门、单位及其工作机机构,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三批试点单位、各县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级主要新闻媒体,省驻昭主要新闻媒体
(共印100份)


市委政法委“五个破解”强化队伍建设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委政法委在“五个破解”上下工夫,大力提高干警素质,强化队伍建设。
一、突出政治建警,破解思想认识难题,在教育培训上下工夫
一是在全市政法系统深入开展“公正执法树形象”,“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暨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读本学习活动,广大政法干警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升。二是开展教育整顿活动,通过举办青年干警培训班、“以案析理”、法律答辩赛、庭审观摩、座谈会、研讨会、百案评查等形式,进一步规范了办案程序、执法质量考核、执法责任落实、错案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推进了执法规范化的正常开展。三是以“三十佳评选活动”(即“十佳基层综治维稳单位、十佳群众工作政法干警、十佳党管政法好书记评选”)为载体,推进争先创优活动。
二、突出从优待警,破解人事制度改革难题,在提高政法干警待遇上下工夫
一是围绕政法队伍建设的难点、焦点问题,积极调查研究,出台了一些新的举措,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规范性的机制,对政法委协管政法系统干部的范围、考察、任免及有关程序进行了规范,将政法委协管政法系统领导干部的职能落到了实处。二是理顺了机构设置,落实了干部待遇,目前,市县区政法委和政法系统内设机构和干部职级待遇已相应高配并全部得到落实。三是推动政法系统领导干部轮岗交流,特别是城关派出所所长和人口多、治安复杂的乡镇派出所所长,原则上两年实行轮岗,三年的必须轮岗。对公、检、法部分岗位任职年限也相应作出规定。理顺和规范了市县区政法部门内设机构设置,畅通了政法系统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渠道,政法干警的职级待遇得到明显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活力进一步提升。
三、突出制度建设,破解干警管理难题,在党风廉政建设的落实上下工夫
一是加强廉政建设,专题研究了政法系统的反腐倡廉工作,进行任务分解,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把政法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与各阶段中心工作一起布置,一起落实。围绕“阙隆宽事件”,继续在对全市政法系统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树正气、树形象、树楷模、保稳定的“三树一保”警示教育活动。二是加强教育整顿,5至7月在全市政法系统开展一次以“执法为民、严守纪律”为主题教育整顿活动。以进一步提高政法干警素质,转变政法干警作风,提升政法干警形象。
四、突出舆论监督,破解舆论宣传滞后的难题,在切实提高政法舆论引导能力上下工夫
市委政法委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全市政法宣传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整合政法宣传资源,继续发挥好《昭通政法》、《政法内参》两大政法内刊,开辟市《政法综治专刊》、建立《昭通政法》网三大政法综治集中宣传工作平台,牵头组建了政法宣教中心,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法综治宣传工作》、《关于进一步强化信息报送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三个文件,采用“三参与”、“三推进”(领导参与、部门参与、群众参与;宣传推进、教育推进、工作推进)的形式,认真开展综治维稳宣传活动,加大政法综治工作宣传力度。

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一组,省委组织部办公室、组织一处;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张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市委常委,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发: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县区、部门、单位及其工作机机构,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三批试点单位、各县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级主要新闻媒体,省驻昭主要新闻媒体
(共印100份)


▲【科学发展先进典型案例之二十二】

昭通广播电视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概况】

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喉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以来,各级政府累计投入广电资金2.3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昭通电视台、昭通人民广播电台升格为副处级单位,市直广电系统人员编制增幅33%,县级广电机构增加人员编制77人;宣传工作成绩明显,宣传总量实现新的突破,上中央台节目量连续三年在全省保持前三名,上省台节目量在全省保持前五名;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大幅提高、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广播电视工作实现了跨越发展。

【做法】

一、争取市委、政府和省广播电视局的支持,夯实发展基础
市广电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将广电事业放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中推进和谋划,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近两年来,市级主要领导深入广电部门视察、调研达32人次,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广电工作4次,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广电工作6次。省广电局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市委、市政府决策建设市广电中心,建设经费由财政全额承担。市政府把提高地方广播电视覆盖率作为市政府2008年要着力办好的10件实事之一,把广电中心建设列入2009年市政府重点督查和20项建议重大建设项目之一,把抓好4580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继续提高昭通电台、昭通电视台覆盖率列入2009年市政府重点督查的20项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全市广播电视覆盖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和乡级广播电视机构等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等等。
二、以宣传为中心,实现宣传总量、外宣质量、创优数量“三突破”
一是新闻宣传总量实现新的突破。以培育本土广电栏目品牌为重点,积极关注民生,关注基层,提高舆论引导能力。2007年全市广播新闻播出量同比增加14.8%,电视新闻播出量同比增加12.6%。2008年,全市广播新闻播出量同比增加192%,电视新闻同比增加14.2%。新闻宣传总量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培育了一批极具影响的地方新闻栏目,增强了广播电视的群众基础。
二是外宣工作实现新的突破。2007年,广播节目在中央和省级媒体播出同比增加23.7%,在全省地州中排名位居前六位;电视节目上省台和中央台播出量同比增加30%,上省台节目量在全省各州市中排名前五位,上中央台节目量在全省各州市中排名位居第二位。2008年,广播节目在云南电台和中央电台播出量同比增加一倍以上,上省台播出条数在全省16地州市中排名第三位,在中央级媒体播出量全省排名第三位;电视节目在中央台和云南电视台播出同比增加25.3%,上《云南新闻》条数在全省各州市名列第五位,上中央电视台节目数量在全省16州市中名列第一位。
三是广播电视节目创优实现新突破。2007年全市共有29件广播电视作品获省政府“云南新闻奖”及其它省级奖项,同比增加16%。2008年全市38件广播电视作品分别获“省广播电视政府奖”、“云南新闻奖”和其它省级奖项,同比增加30%。2009年以来,已有32件作品获省级奖项,同比增长62%。
三、以事业建设为基础,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努力破解发展瓶颈
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市的覆盖率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相差近10个百分点,广播电视覆盖率偏低成为了我市广播电视宣传和产业发展的瓶颈。对此,我市千方百计地增加投入,把扩大节目覆盖面作为推动昭通广电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狠抓落实。目前,中央广播电视节目地面覆盖到11县区所在地。中央一套、云南一套、昭通一套、二套、三套电视节目,市电台两套调频广播已有效覆盖昭鲁坝区和县城所在地及部份昆水公路沿线乡镇,4套电视节目实现移动接收目标。新增市级广播覆盖人口60万,覆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58%;新增电视覆盖人口40万,覆盖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达到52%。广电节目制作、传输质量明显提高。有线电视信息数字化已传入各县,有线电视效果差的问题逐步得以解决。
四、勇于探索,在节目创优、融资创收、队伍建设、扩大影响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在节目创优上实现新突破。把宣传工作视为第一责任,建立集中审片制度、节目监听监看机制等,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完善激励机制,出台了《关于加强主题性报道的量化考核办法》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编辑、记者的积极性;昭通电视台在与云南电视台达成战略协议的基础上,又与新华社云南分社达成合作协议,借助新华社的传播优势,提升昭通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是在融资创收上实现新突破。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广电融资和创收新途径,市电台以对外引资的方式开办第二套频率,用广告创收经营权抵偿投入。市电视台通过内部筹资方式开办了第三频道。在新建频率、频道引资和增收机制创新上迈出了新步伐,同时快速地扩大了媒体宣传阵地,有效提高了广电媒体资源利用水平。
三是在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市局机关新增内设和直属机构和两台升格后,一批业务精、能力强的年轻同志走上了管理岗位,为广播电视的进一步发展焕发了生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队伍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与省电台、电视台协调,对专业技术人员和干部采取“上挂、下派”的办法进行锻炼,达到“增强人员素质、提升节目质量、创建新闻品牌、扩大昭通影响”的目的。
四是在扩大影响上实现新突破。通过组织和举办各类活动,锻炼队伍、提升影响,连续三年承办昭通春节联欢晚会、积极组织各种赈灾演出、不断开展各类扶贫募捐、认真组织每年的“爱心送考”等大型社会公益活动,三年来累计为灾区和困难群体募捐善款近500万元,这些大型活动的举办有力地提升了广电媒体的影响力,引起了广泛良好的社会反响。

【启示】

昭通广播电视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行业主管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全局,找准难点,突出重点,知难而进,探索创新,为欠发达地区广电事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一组,省委组织部办公室、组织一处;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张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市委常委,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发: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县区、部门、单位及其工作机机构,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三批试点单位、各县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级主要新闻媒体,省驻昭主要新闻媒体
(共印100份)


▲【科学发展先进典型案例之二十三】

干部务实 群众无忧
小草坝乡“农村工作明白账”搭建干群连心桥

【概况】

彝良县小草坝乡是全市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乡之一,县、乡党委严格按照市委的要求,认真践行“三个一”,扎实开展“三走进三破解”,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把改变干部作风和密切干群关系作为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乡广泛实施了“农村工作明白账”活动。根据村组的大小,印制了25户、50户、100户等不同规格的“小草坝乡农业农村工作明白台账”,组织全体乡村干部对挂钩包片村、组的人口、教育、计生、村民家庭经济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常模、常登记和常汇总,搭建干群连心桥,全面提升了乡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执政能力,进一步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使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农村工作明白账”运行以来,乡村干部解决群众难事的办结率从过去的30%提高到了85%以上,帮助群众及时解决了过去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200余件。正是这本明白账,彝良县今年上半年共实施的120个“一事一议”项目,有43个落户小草坝。目前,在小草坝乡村及田间地头,到处是干部主动上门、扎根基层办实事的身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各项改革建设之中,为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营造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

【做法】

一、五条措施抓明白台账运转
一是领导重视。结合全乡台账管理滞后等实际,乡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带头,深入村、社及农户开展调研,并多次召开党委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制定解决措施和办法。二是责任明确。该乡成立了农村明白台账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从乡直机关抽调业务精、懂政策、会管理、敬业爱岗的人员,专人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全力抓好台账管理、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归档、日常台账信息管理等工作。各村主任对农村明白台账工作总负责,并指定一名副主任具体负责,对该村各包片干部填写上报的台账信息进行核实、整理、上报、归档等具体工作。各包片干部具体负责所包片到户台账的信息调查工作,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并在每月规定时间内对台账信息进行入户核实、更新上报。三是宣传引导。通过赶集天发放传单、张贴公告、广播、悬挂标语等多种手段,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动员乡、村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配合明白账基础信息收集工作。四是技术作支撑。乡财政划拨专门经费,配置台账明细管理开发专门软件,为动态管理和建立全乡管理网络提供技术支撑。五是制度管理。制定了《小草坝乡农村明白台账管理制度》和《小草坝乡“农村明白台账”领导包片工作制度》,严抓基础信息收集、台账建立、管理、网络维护、核实信息真实性等工作,确保明白台账建设规范高效运行,提高台账建立质量。
二、四种模式建档立卡
将农村工作明白台账分成乡、村、组、户四级进行建档立卡,实行“农户建卡、小组建册、村级建账、乡级建网”“四级建档”制度。一是乡级建网。依托开发专业软件,在乡政府建立电子版“明白账”信息库,以便及时调阅和修正。二是村级建账。在村委会建立本村“明白账簿”,汇总存档全村数据。三是小组建册。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分别装册归档。四是农户建卡。将农户的基本情况进行一户一卡地统计。
三、四种方式强化信息管理
一是日管理。对建立的信息档案实行专人管理,专档保管,乡、村、组三级管理员分别由乡组织委员、村总支书记和村民小组长担任,具体负责“明白账”的登记、变更、管理和使用,并制定了管理员工作职责和业务操作规程。
二是月见面。农村工作明白账包片人员必须每月与农户见一次以上面,实地了解农户相关情况,凡涉及“明白账”动态信息有变更情况的,必须于当月向村级管理员上报。
三是季变更。由村级汇总后在每季度末上报给乡级管理员,对台账进行实时变更,确保台账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是年汇总。年终由乡级管理员对台账情况进行综合汇总,形成专题报告书面上报乡党委、政府研究分析,为党委、政府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实行督查奖惩制度确保措施落实
一是由乡纪委将农村工作明白账列入全乡重点工作进行跟踪督查,把台账建设纳入各村目标管理考核范围,要求台账建立必须做到数据与实际相符、台账与册卡相符,对工作不认真,导致台账数据失真的干部,将严格进行行政问责和追究。
二是各村包片干部对台账信息,调查收集工作不认真、不负责、不深入到户切实核对上报数据的,经调查核实后,给予全乡范围内通报批评,并从当月工资中扣除300元罚金;各村主任及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副主任因工作不落实、督促不到位的,处以同额罚金,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处罚的干部职工年终考核降一个等次处理;年终对农村明白台账工作进行全乡范围评比,对成绩突出,工作到位的村委会给予1000元奖励,对个人表现突出的包片干部给予500元奖励。
通过实施“农村工作明白账”,“群众找着上门、干部没有踪影”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得到明显提升,实现了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包片干部不仅及时清楚村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和要求,转变了作风,牢树了为民服务的宗旨,从估计数据向摸实数据转变,从被动解决问题向主动上门服务转变,而且通过在一线倾听民意,架起了群众同干部交流的平台,建起了双向互动的制衡机制,密切了干群关系,加快推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启示】

小草坝乡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率先在农村建立“农业农村工作明白台账”,切实转变了干部作风,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的转变,有效推进了农村工作的科学和谐发展。

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一组,省委组织部办公室、组织一处;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张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市委常委,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发: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县区、部门、单位及其工作机机构,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三批试点单位、各县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级主要新闻媒体,省驻昭主要新闻媒体
(共印100份)


昭通日报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力推进“二次创业”

《昭通日报》是昭通市委的机关报,肩负着为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的重任。为进一步搞好新闻宣传工作,提高报社综合竞争力,报社针对在部分干部职工中还存在着小进则满、不思进取、按部就班、明哲保身以及工作作风飘浮,事业心、责任感不够的现状,要求全社干部职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二次创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充实和完善了发展战略
近年来,报社面对行业竞争压力大、人员不足,创收难、资金紧张等困难,敢想、敢干、敢闯,在四年的探索和努力下,已基本搭建起了既定的发展目标。通过此次学习实践活动,报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十一五规划”和“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完善了政策措施,调整发展思路为:办好三张报纸(《昭通日报》、《鹤都晚刊》、《昭通手机报》),建设一大网站(昭通新闻网),组建四大公司(传媒公司、印刷公司、旅游公司、发行公司),搞好二项建设(采编系统、报业新闻大楼),推进三项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
二、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制度落实
报社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中,建立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报社发展的机制问题。修定和完善了已与现实不符的制度,结合实际制定了新的规章制度,实现了以制度管理报社,以制度推动发展。强化了内部激励机制,引入竞争体制,引导全社职工摒弃过去得过且过、不思进去、盲目乐观、墨守成规的思想,树立不进则退、勇于创新、大胆开拓的思想。从学习实践第一阶段开始,陆续出台并上墙了《职工请销假规定》、《采编人员行为规范》、《财务管理规定》、《车辆管理规定》、《首席编辑首席记者规定》等近20年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制度的落实和监督。
三、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
广大干部职工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加深了报社广大干部职工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强化了科学发展意识,增强了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效解决了一些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理解不深不透的问题,增加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了领导干部的科学鉴别力和宏观驾驭能力,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坚定了报社干部职工实现昭通富民强市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了报社上下齐心协力、科学发展的共识。
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报社在整个学习实践活动中,重整改,求效,活动一开始,总编辑就亲自带队,赴昭阳、巧家、水富、绥江、镇雄、威信、盐津等县深入调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写出了一批高质理的文章。针对部分职工工作飘浮,不深入一线采访的现实,报社组织开展了“双百活动”,派骨干记者带队,深入100个基层单位,采写100篇深度报道。目前,已在已在《昭通日报》、《鹤都晚刊》上先后刊载了消息、评论近500篇(幅),专版近10余个。
业务能力显著提高。《昭通日报》是昭通市委的机关报,肩负着为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的重任。今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报社在创新新闻宣传上狠下工夫,注重栏目策划,改进报道方式,美化版面、版式,成功改版了《三农特刊》,《鹤都晚刊》也在原来的版式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开辟了“记忆中的昭通”、“小米辣”、“农民之星”等栏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策划了“中国向家坝与云南水富”、“60年昭通建设经典故事”、“向共和国献礼”等重头栏目;在今年的全国新闻作品评获选中,报社创下了历史最好记录,有40余篇作品获得了不同的奖项。

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一组,省委组织部办公室、组织一处;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张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市委常委,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发: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县区、部门、单位及其工作机机构,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三批试点单位、各县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级主要新闻媒体,省驻昭主要新闻媒体
(共印100份)


永善县委落实九大整改项目引领科学发展

针对分析检查阶段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永善县委紧紧围绕“关键在解决问题”、“效果在群众满意”的目的和要求,把群众最希望办、最能体现发展、最能使党员干部受教育、最能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事情抓实抓好,花大力气落实九项整改项目,真正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转变观念,构筑科学发展思想基础。坚持以理论前沿、思想领先、认识统一来解决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大开放促大开发、大开发促大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大局至上和服务至上、发展优先的理念,夯实全县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基础。
规划引领,找准科学发展战略方向。把解决当前问题和谋划长远发展相统一,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通过实施规划环境战略,完成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引领永善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大“三农”投入,大力实施科技到田、服务到户(企业)和畜牧“双十工程”等,确保农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以壮大花椒、魔芋、核桃、竹子、畜牧五大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资源整合,推进产品精深加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品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解决9.1万人的农村不安全饮水问题和2.2万人的农村无电人口通电。今年,实现粮食总产量增长7%、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抓紧完成和启动一批小水电建设,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55.4%,力争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8亿元。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抓好固定资产投资,确保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亿元以上、增长20%以上。
以移民安置为重点,全力做好支援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党政领导、部门参与、全民动员、齐抓共管”的移民工作长效机制,力求移民与发展、支援与建设的有机结合,达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移民群众合法权益,与全力支援服务的有机统一。以依法移民、政策安民、和谐移民为目标,强化督促、保证执行,做到政策入户、疏导到人、服务灵活、协调到位、解难及时,确保9月20日前完成施工区移民安置手续办理。以政策宣传、规范规程为核心,改进方法、打牢基础、整体推进,确保12月底前完成溪洛渡水电站库区移民实物指标调查复核任务。
构建和谐,共享科学发展成果。以基础设施建设、巩固“两基”成果、贫困助学为重点,普及高中教育、抓好学前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文化事业建设,提高群众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水平。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今年完成乡镇卫生院建设15个、村级卫生室建设12所。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住房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扩大城乡就业,加大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度。落实廉租房政策,逐步解决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今年,完成农村杈杈房、茅草房改造1891户、解决贫困群众温饱11060人。控制人口增长,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狠抓资源环境建设与保护,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综合治理,营造科学发展和谐环境。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信访包案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县、乡、村、组四级矛盾纠纷排查网络体系,妥善化解处理当前社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加大治安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加强公安“三基”工程建设,争创“先进平安县”。全面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创优环境,打造科学发展良好载体。加强交通路网建设和公共交通服务,年内完成投资2.2亿元,建设改造公路261.2公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长途客运管理和乡镇客运站建设,规范出租车营运。加快电网规划、建设和改造,快速推进城乡电网工程建设、中西部农网完善工程建设和无电人口通电工程建设,力争2012年实现农村电网全面覆盖、供电能力提高70%以上。加强县城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重点解决一批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加强阳光政府建设,开通96128政务信息专线,逐步提高政府服务信息化水平。
健全机制,激发科学发展的整体活力。推进机构综合配套改革,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健全科学决策、绩效管理、行政问责、监督约束和队伍建设机制。创新政策决策研究,制定公务员任职激励与优才计划,活化干部队伍。建立机关绩效和作风考评体系,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固本强基,夯实科学发展的组织基础。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和落实村组干部待遇与绩效考核相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力争90%以上的村(社区)党组织达到或基本达到“五个好”。

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一组,省委组织部办公室、组织一处;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张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市委常委,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发: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县区、部门、单位及其工作机机构,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三批试点单位、各县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级主要新闻媒体,省驻昭主要新闻媒体
(共印100份)


甘露润乌蒙
——我市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综述

在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市各级围绕“科学发展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认真按照市委“促进科学发展、落实工作思路、全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昭通”的目标任务,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把学习实践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组织机关干部走出机关、深入一线,广泛开展“支部生活哪里过?田间地头去感恩”、“千名干部下基层,万名群众闹春耕”活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春耕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学习实践活动就像清甜的甘露,滋润了广袤的乌蒙大地,激活了各级各界、各行各业谋发展、快发展的激情。

模范践行“三个一”党员为民办实事

从3月开始,昭通市各参学单位紧紧围绕党员干部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扎实开展“三走进三破解”。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开展“服务科学发展出实招”、“服务一线办实事”、“千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党员惠民心”等惠民、爱民活动。一时间,从昭鲁坝子到山乡村寨,从赤水源头到金沙江畔,到处是党员干部调查研究、访民问计的忙碌身影,到处是干部群众并肩劳动、共商发展大计的欢声笑语。
在模范践行“三个一”促进“三走进三破解”主题实践活动中,36名市级领导以落实“三联系两深入”(即联系县区全面工作、联系重点工程、联系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特困村,深入了解干部思想动态、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制度为载体,身先士卒,模范践行“三个一”,带领80余名部门负责人深入11个县区、90个乡镇、150个村组和部分学校、企业、重点工程建设现场,围绕实现3年工业倍增计划和8年翻两番目标及制约昭通科学发展的基础设施、移民安置、安全生产、征地拆迁、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等突出问题开展调研,了解民意,问计于民,求智于民,破解难题,着力促进8件实事、重点项目建设、扶贫等工作的落实。市委书记夜礼斌深入昭阳区凤凰办事处接访老上访户马才凤、胡金梅等群众代表,帮助他们解决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建房手续等问题。群众由衷地说:“感谢书记,感谢书记,这下我们放心了。”市长王敏正不仅深入镇雄县10个乡镇调研指导工作,并且亲自为镇雄党员干部作专题讲座,对事关镇雄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难题进行剖析,把脉开方,对症下药。
在市级领导的带动下,全市参学的70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和3万余名党员深入边远农村、深入困难企业、深入贫寒家庭,坚持带着感情、突出实践特色,从点滴做起。据不完全统计,在主题学习实践活动中,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及部门捐款捐物2000多万元,为基层、企业、群众办实事5000多件。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面发展上水平

各地各部门还注重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一中心任务结合起来,与推进落实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民生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盐津县积极应对金融风暴,采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缓解企业税费、电价压力;发放电石生产补贴;积极协助企业贷款,给予贷款贴息支持的总额为300万元等一系列“救企”措施,帮助云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红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强强联手,实现整合,渡过难关。永善、绥江、水富等县积极支援服务金沙江水电开发建设,全力做好移民安置和稳控工作。鲁甸县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昊龙公司资金链即将断裂的情况下,政府动用财政资金1000万元收储其铅锌产品,并协调金融部门给其贷款1.1亿元,确保了在昊龙公司工作的2000多名工人不下岗。镇雄、彝良、威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力推进革命老区建设。昭阳区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进程破解发展难题。巧家县“零距离访民情,动真情解民忧”,以干部下访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大关县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实现旅游业“二次创业”。
全市昭通至彝良、柿子至凤翥、镇雄至凤翥、凤翥至威信、水富至绥江、镇雄至威信、昭通至巧家(金塘)、彝良至岔河8条二级公路开工和即将开工建设,华电镇雄火电厂正式开工建设的同时,还争取到成贵高速铁路途经镇雄、威信两个革命老区县的10个乡镇;争取到国家建设部对全市农村茅草房改造参照边疆地区的标准,给予优先考虑、优先安排的支持;争取到国家民政部、省政府的支持,全面加强全市敬老院建设、城市低保、弱势群众生活保障工作;争取到省政府及省教育厅的支持,将2010年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省级配套资金比例由50%提高到70%;争取省卫生厅、省财政厅支持,将昭通列入县级医院改造建设优先支持的地区,民生工作将得到有效推进。
学习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昭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84亿元,同比增长7.6%。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62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27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95亿元,增长10.2%。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68亿元,增长7.1%;实现工业总产值81.5亿元,增长7.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61亿元,同比增长53.68%,比上年同期提高30.7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9亿元,同比增长14.9%。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00元,同比增长12.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10元,同比增加154元,增长16.1%。

报: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一组,省委组织部办公室、组织一处;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张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市委常委,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发: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县区、部门、单位及其工作机机构,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三批试点单位、各县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级主要新闻媒体,省驻昭主要新闻媒体
(共印100份)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