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乌蒙先锋 >内容详情
【同心筑堡垒 乌蒙党旗红】⑾ ​把各民族同胞紧紧“团结”在一起!鲁甸拖姑村党总支侧记~
发布日期:2020-05-15 11:37:24     来源:“红色扎西”微信公众号


把各民族同胞紧紧“团结”在一起

——甸县桃源回族乡拖姑村党总支侧记



鲁甸县桃源回族乡拖姑村,辖23个村民小组,有2206户8075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达99.8%,是全县乃至整个滇东北地区最集中的回族聚居村落,党总支下设8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7名,文化底蕴深,居民勤劳。乡党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党建+民族+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深度融合力量,在团结二字上下功夫,从抓好一支团结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入手,扬长避短推动民族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如今的拖姑村,全村上下像石榴籽一样团结一心,并肩作战,共同协作,实现了发展与进步。



班子团结 “主心骨”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齐则有力,齐则有序,齐则有效。拖姑村党总支坚持把团结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引领村级干部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团结干事的浓厚氛围,实现了拖姑的蜕变涅槃。一是强干部管理。全面考核评定党员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注重考核工作实绩,增强干部的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相互形成良性的比学赶超氛围。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2018年被鲁甸县委表彰为“十佳驻村工作队”和“二十佳驻村工作长”;党总支被申报为2019年度昭通市市级党支部达标创建示范点。二是筑学习阵地。党总支以“线上”微信群建设和“线下”博闻强识“充电站”建设为抓手,建立值班制度,制定学习计划,配备党建书籍、党报党刊,组织理论知识讲解、业务技能实操培训和讲红色故事等活动,实现干部学习触角全延伸。三是引干事创业。结合拖姑实际,健全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督查问责机制,大力选拔使用敢于担当的干部,合理界定容错情形和条件,促使干部保持主动作为,让广大党员干部安心留在基层,踏实在基层干事创业,激发基层干部积极性。



 干群团结 “心连心” 

“心连心,共未来”。拖姑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营造和谐干群关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一是创新管理格局。根据路网分布和村民实际,基于管理服务的便利性和实效性原则,建立分片包干工作机制,划分阮家院子、戚家院子、龙头山、山根脚4个片区,实行精细化村庄治理工作,实现了区域管理信息资源底数清、情况明。二是优化便民服务。对外全面公布服务指南、服务依据、服务流程、服务内容等,帮扶生活困难党员群众,传播党的理论知识;对内深入落实党务村务公开制、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及失职追究制,实现事清、帐清、底数清,用办事的速度和透明度,促进提升干群的融合度与群众的满意度。三是创办爱心超市。以“传递爱心、扶贫济困、乐善惠民”为宗旨,接受村内外的慈善物资和现金捐赠,结合少数民族村落的生活习性等特点,制定有效可行的爱心积分评定办法,将所得物资和善款全部用于资助、帮扶及兑换服务,实现人居环境整治与爱心超市运行高效结合。



 民族团结 “一家亲”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拖姑村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一地的民族团结对周边区域的团结有着直接影响。村“两委”始终坚持以群众利益为中心,积极引导营造民族团结和谐局面。一是弘扬民族特色文化。致力于传统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既积极传播牛干巴、糯米粑粑、丝窝糖、抛绣等回族饮食与刺绣文化,又花大力气保护拖姑清真寺等古建筑文物。二是改善人居环境质量。通过分片包干机制,引导增强村民的环境卫生与健康意识,形成长效管护态势,拖姑村扭转了曾经脏乱差的形象,树立起全县人居环境整治的标杆样板,在“2018年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评选中,拖姑村赛家营被列为提升改善型村庄。三是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拖姑村位于伊斯兰风情园东侧,因地势低洼被水淹没的146亩水田,曾被抛荒长达10余年。2019年3月,村“两委”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县乡有关政策、资金支持下,经过反复实践论证,按照“党总支引领、村委会牵头、群众入股、合作社实施”的原则,将抛荒的水田全部整合折资,借助省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以及部分党员群众现金出资,注册成立“鲁甸县源野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金125万元,注册社员226名,其中:集体组织社员1名,党员20名,少数民族群众225名。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22.1万元,其中平均亩产增收846元,村级集体经济收益达5.64万元,既稳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又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有效利用了抛荒水田,而实际未对土地性质作出本质改变,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加之整个区域近90%的面积水面覆盖,兼具湿地调节功能,生态效益不断凸显,为伊斯兰风情园新增了一片风景线。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