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基层党建 >内容详情
经验交流丨昭通: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发布日期:2019-12-25 10:48:48     来源:红色扎西


12月24日,在全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现场会上,昭通市就党建引领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工作作了交流发言,现将发言提纲予以编发。

党建引领高度组织化

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过上好日子


昭通市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4.37万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昭通最大的贫情。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昭通时“三个更加”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构建起党建引领、党政齐抓、组织兜底、社会参与、干群连心的高度组织化格局,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能融入。


一、画好脱贫致富“同心圆”,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

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的铁齿铜牙,组织群众搬出大山过上新生活。一是精准锁定搬迁对象。组织2.36万名干部深入全市146个乡镇(街道)、1251个村(社区)、25856个村(居)民小组,精准锁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8.44万户36.24万人,规划建设23个集中安置区。二是集中力量推进建设。靖安、卯家湾2个大型安置区,承接着8个县(区)7.69万人安置任务。为抢时间、保进度、保质量、保安全,我们成立安置区建设临时党工委和管委会,抽调涉迁县(区)和乡镇干部集中办公,切实加强搬迁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仅半年时间就完成安置区建设,交出了昭通答卷、跑出了昭通速度、展现了昭通作风。三是凝聚共识合力搬迁。选派4523名工作队员驻村帮扶、823名脱贫摘帽督导员一线督导,组织10.7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做群众工作,变“要我搬”为“我要搬”。从搬迁群众中推选工程质量监督员,图纸交给群众审、选材送给群众定、样板做给群众看,建设群众“满意工程”。采取户户见面、电脑摇号、现场认定、当面签字的方式,让分房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组建义务搬迁、车辆运输、道路交通安全、信访维稳、医疗应急志愿服务队伍,保证群众平稳安全搬迁。








二、把稳安居保障“定盘星”,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

坚持硬件建设与群众工作两手抓、同推进,让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一是同步配套公共设施。严格对照省委省政府“50个有”要求,在安置区同步配套建设44所学校、33个卫生医疗服务机构、26个群众互助场所、3个派出所及27个警务室、48个“一水两污”项目,为搬迁群众提供同等的公共服务保障。二是同步健全组织体系。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织密党的组织覆盖网,实行党组织+为民服务站+产业就业工作站+警务工作站+教育卫生工作站+党群工作站的“1+5”组织设置模式,新建5个临时党工委、58个党支部,确保每一个安置区都有一个坚强战斗堡垒。三是同步加强管理服务。在集中安置区建设33个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医疗、教育、卫生、民政、公安等公共管理服务窗口,让搬迁群众找得到人、办得了事。发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立“妇女儿童之家、4点半课堂、爱心超市”,组建居家维修、操理家物、安全引导、邻里互助等8支服务小分队,及时解决群众服务需求。






三、打好稳定增收“组合拳”,确保搬迁群众能致富。

把产业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搬迁群众脱贫的关键举措,强化资源整合和资金统筹,夯实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的基础。一是充分就业保障稳定脱贫。依托全市97个流动党员党组织,建立211个外出就业服务站,为外出人员提供培训、就业、稳岗“一条龙”服务,确保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有发展。引进电子元件、设备终端、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劳动力就近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让零就业家庭就业有保障。目前全市已有11.62万易地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二是盘活资源促进持续增收。在迁出地,盘活搬迁群众耕地、林地、宅基地140万亩,集中流转发展规模化产业,让群众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迁入地,整合29.29亿元资金建设8900个蔬菜大棚、3000个食用菌大棚、84万平方米“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产业就业支撑。以人均1.5—5平方米规划建设“城市商业综合体”,所有权属于搬迁群众,通过集体包租或多样式分租让群众有分红收入。三是龙头带动增强发展后劲。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苹果、马铃薯、竹子、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完善龙头企业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贫困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全市386家企业、2138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40.02万户174.8万人增收。



四、奏响干群连心“大合唱”,确保搬迁群众能融入。

以思想引导、教育培训、跟踪服务为抓手,切实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一是延伸民生保障服务链。完善搬迁过渡期民生保障政策,迁出、迁入地无缝衔接做好低保、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教育卫生等保障工作,全市符合救助条件的6.35万名搬迁对象全部纳入社会救助,1.88万名学龄前儿童、4.33万名中小学生、5271名高中生全部在安置区就近入学。二是构建包容互助新机制。抓好安置区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探索创新“基层党建+社区管理+群众自治”治理模式,充分发挥楼栋党支部、居委会、理事会、楼栋长、警务长和志愿者作用,引导搬迁群众共建互助,推动形成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三是教育引导树立新风尚。以院坝会、群众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为载体,深入开展“三讲三评”和“践初心、摘穷帽,奔小康、感党恩”教育活动,引导贫困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绥江县69岁的杨顺高老人高兴地说:“我做梦都没想到能够搬到这么好的地方,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感谢共产党,感谢总书记!”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