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流 > 党史学习教育 >内容详情
故乡记忆
发布日期:2009-10-26 09:00:34     来源:巧家县委新农队办

我的家乡在滇东北的大山深处,那里崇山峻岭,山高谷深,属典型的峡谷地貌。自我记事以来,那突兀的山峰和那潺潺的溪水就烙在了我心里,也许是越远离便越喜爱,故乡的每一次变化都让我难忘,如今尤如过电影一样在我心里闪现。
第一条公路
还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经常听到雷鸣般的放炮声,据说是修公路,也不知过了多久,看到大人们兴高采烈地朝半山腰赶,说是去看通车典礼,于是也尾随大人们屁颠屁颠往山上趴,走了很久很久,终于到了公路上,呵,第一次见到那么平坦的路,高兴得在公路上来回跑了无数趟,肚子都跑饿了,却还不见有什么车的影子,但大人们那看不到车誓不摆休的阵势,只得饿着肚子陪着了……当时的太阳也好像来凑热闹,越发把地面晒得发烫,突然一阵欢呼雀跃,只听见人们说:“来了,来了,”大家齐刷刷往对面山腰上看,果然一排挂着彩旗的汽车向我们这边驶来,第一次见汽车,那好奇劲儿已使我忘记了饥饿,久久不愿离去,一直等到汽车从我们身边驶过,才悻悻地回家。上小学了,终于可以天天在这公路上玩耍了,每次到了公路上,总盼望能见一辆车,可在那时代,一年可见不着几辆车,只有在农历1-2月份运化肥时才能看到。那时呀,只要听到汽车的轰隆声,我的心儿就不在课堂上了,只想着去看看车;课间要是有车来,必定要约几位小朋友跑上公路看车,有时还会大胆的去追它几百米。
第一次通电
1999年前后,高压输电线路架到了我们村子,我们家用上了电灯,煤油灯从此“退休”,用电的喜悦,真是无法言说,大家扛电杆和变压器的艰辛早也被喜悦替代。家乡虽说不是第一次有电灯,但以前那电灯根本就不算是电灯, 80年代初,我们村子利用溪水发起了电,当时的发电机好像是6个千瓦的,由于村民居住分散,距离太远,到每家每户时就只能看见像“红火炭”一样的电灯,还不如煤油灯亮堂,于是电灯在我们村还未正式“登台”就败下阵来。如今,电压稳定,不仅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而且从来不会因为电压不稳或电力不够而出现“红火炭”式的电灯,老人们感叹:“这辈子终于真正用上了电,与现在相比,以前村子发的那电算什么电呀。”
第一台电视
自从村子通了联网电以后,村民们就开始大量使用电器了,大到碎石机,小到充电筒。记得村子里第一家安装电视的是一个在外打了好几年工的小伙子,那年他回家过年,听说家乡通了电,就买了一套电视设备回来,包括21吋的“超屏”电视机、比我老家灶台上的那口大锅还要大很多的接收天线、和成人差不多高的纯黑色大音响、略显笨重的影碟机等。电视设备刚安装好的那天,左邻右舍都跑来看热闹,老人小孩把他家整个屋子都挤满了,连院子里也站满了人,那热闹场景一点也不比电影院逊色。他家客人暴满的场景持续了好几个月,直到村里有了第二台、第三台电视。
第一次有户间道
不知从何时起,村里的摩托车多了起来,不仅村干部和村完小的老师有,而且连外出的务工青年回来也买了摩托车。原来车少的时候,村里那几辆摩托车就存放在公路边农户的院子里,每次出行都要爬坡上坎步行到停放摩托车的地方。如今车多了,连存放的地儿也没有了,而且大家觉得这样每次都去存放车辆甚是不便。那条修建于80年代的公路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为了使摩托车也能“走家串户”,大家自发修路去连接公路主干道,于是像蜘蛛网一样的户间道就这样形成了,各自的摩托车再不像以前那样都要“借人篱下”了,可以直接沿着户间道开到自家院子里,真是既安全又方便。
自打我记事起,家乡也就经历了二十余年风雨,而我却经历了好多的“第一”,见证着家乡的巨变。二十年的发展,二十年的变化,故乡正一步一个脚印走向辉煌的未来。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