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人才工作 >内容详情
盐津大学生“村官”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发布日期:2009-06-01 09:39:16     来源:盐津县委组织部
大学生“村官”是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的战略性课题。为使首批大学生“村官”能够真正走进农村、更快适应农村、更好服务农村,并健康成长。盐津县委组织部自大学生“村官”到县后,就组成专门调研组,跟踪调研、跟踪服务,通过实地走访大学生“村官”和向乡(镇)、村“两委”核实情况,对大学生“村官”管理服务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对进一步做好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盐津县首批大学生“村官”,经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的层层选拔和上岗培训,13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其中一名刚刚签订了合同就考录为教师,自愿提出申请已解聘。到目前为止,全县有12名选聘生,其中男5名,女7名,最大年龄28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24.8岁,大专10人,本科2人,党员3人,共青团员9人。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绩
盐津县在开展大学生“村官”管理服务工作中,切实做到了“13347”,即:强化一个领导、创新三项机制、落实三项待遇、做到四个到位、建立七项制度,使县、乡、村各级各部门及大学生“村官”有职、有权、有责,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一)强化一个领导。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县委组织部部长和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县委组织部、县人劳局、县委宣传部、县纪委、县委政研室、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民政局、县扶贫办、县人力资源办、县公安局、团县委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委组织部,由一名副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有大学生“村官”的乡镇党委也相应成立了领导组,使此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并根据《云南省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和昭通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的有关要求,结合盐津实际,制定了《盐津县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管理实施细则》,对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进行了细化,对选聘生的权利义务、工作管理和考察考核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为切实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创新三项机制。一是创新县直部门挂钩帮扶机制。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把县直部门挂钩扶贫点涉及有大学生“村官”的,就把该单位确定为大学生“村官”帮扶单位,落实了责任,主要表现在技术、项目支持上优先考虑,特别是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的帮扶;二是创新乡镇主要领导、挂钩领导与选聘生的“二对一”服务机制,乡镇领导把大学生“村官”视同自己的干部,尽最大努力给他们提供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进入工作角色;三是创新村总支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二帮一”服务机制。村“两委”干部把大学生“村官”带在身边,耐心细致的教他们如何处理矛盾纠纷、如何抓好计生工作、如何抓好农业农村工等。如盐津县滩头乡滩头村支书任芳,随时将大学生“村官”带在身边,手把手教导如何干好农村工作,并为其提供住宿和工作条件,还把村官叫在她家里吃饭,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让大学生“村官”感到非常的温暖。
(三)落实三项待遇。一是兑现大学生“村官”的生活补贴待遇。县财政局按月划拔每人1250元的生活补贴到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及时把生活补贴登记造册送县农村信用联社,由县信用联社以存折方式发放给每位“村官”;二是兑现大学生村官的一次性安置费,在上任前就一次性发给2000元;三是兑现大学生“村官”的养老保险待遇。按照省委组织部的要求,由县人劳局从大学生“村官”每月1250元的生活补贴中按比例扣除,按月帮助缴纳、按时帮助办理。
(四)做到四个到位。一是任前培训到位。县委组织部、县人劳局及时组织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进行集中培训。大学生“村官”到县第一天,县委书记成联远亲自给他们上了第一课,讲了中央作出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战略思想,县委对他们寄予的厚望,并对他们提出了要求;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声安和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县长李忠海同志分别就我国现行基层组织状况、基层民主自治和盐津农村基本情况、农业农村工作等进行了专题培训。通过培训,使“村官”们明确了“自己是什么?下去要干什么?要怎么干?”的问题,从思想上筑牢大学生村官安心驻村、干事创业的理想信念,从业务上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保证了他们能够驻得下来,发挥作用;二是加强领导到位。成立县、乡两级领导组,制定了管理实施细则,开辟了大学生“村官”专栏,为管好用好大学生“村官”搭建了平台;三是职责明确到位。通过管理实施细则,各级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又合作,县直各成员单位、有选聘生的乡镇党委和村“两委”认真履职,为大学生“村官”工作搭建舞台,提供平台,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管理帮扶网络,共同配合,相互沟通,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四是跟踪管理到位。县委组织部、各乡(镇)采取电话抽查、暗地查访等多种方式,深入到了每位大学生“村官”所在村进行全面的跟踪管理。每到一处,都分别找村支书、主任、大学生“村官”本人以及有关群众座谈了解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并深入田边地角实地查看实际工作情况。每季度,县委组织部都要召开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掌握在管理服务工作和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每星期,组织部“村官”办公室至少与大学生“村官”联系一次,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五)建立七项制度。一是请销假制度。工作期间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请假的,1天以内的,由村党总支书记审批;1天以上3天以内,由乡镇党委书记审批;3天以上的,由县委组织部审批。二是工作日志制度。对每天的工作内容记入《工作笔记》。入户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记入《民情日记》,县委组织部为村官们印制了《工作笔记》和《民情日记》本。三是工作责任制度。大学生“村官”必须列席村“两委”会议,参与村“两委”议事。前一阶段工作主要是利用自己的优势,整理内务、规范文书档案管理,由村支书、主任带领熟悉村情、熟悉工作,以后逐渐参与村“两委”分工,尽快进入角色。四是述职评议制度。每年年终要撰写工作总结,结合村“两委”班子成员年终述职机会,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述职,接受评议和监督。五是汇报制度。每季度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一次总结,上报乡镇党委和县委组织部。六是学习宣传制度。加强自身学习,每月记学习笔记不少于3000字,每年撰写学习体会不少于4篇,每月至少写1条信息和一篇调研文章。此外,为了激发选聘生的工作热情,互相交流经验,县委组织部还在党建网站上开辟了大学生“村官”专栏,对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工作动态、心得体会、工作小结等进行全面宣传报道,让社会各界了解村官的工作动向并支持村官工作,同时也促进了村官在网上互相交流、学习,激发了工作热情。七是列席会议制度。全县重要工作会议(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三中全会精神集中培训会议、组织工作会议等),要求大学生“村官”列席会议。
通过以上措施,在县、乡、村三级干部的传、帮、带下,大学生“村官”们都表现出肯学、肯问、肯干,不怕累、不怕脏的实干精神,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贡献力量。主要体现在:
一是学习了新知识。大学生“村官”到村后,躬下身子,甘当“小学生”,认真学习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和富民惠民政策,以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承包法》、《婚姻法》、《云南省农村工作手册》等农村法律法规,向农民学、向村干部学、向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学,学习农业技术知识,掌握基层工作方法,学习如何与农民群众打交道。通过学习,基本熟悉了政策,掌握了方法。
二是经受了新考验。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困难自然不少。大学生“村官”到村后,吃在村上,住在村上,有担当责任的能力和勇气,没有被暂时的困境吓到,积极主动参与到村上的各项工作中去,转变角色,发挥优势,扎实工作。如盐津豆沙镇万古村的徐洁,自从进村以来,发挥自己优势,参与政务、管理内务,村内的各项文件由她拟写,在村支书的指导下,将村内的有关台账录入了电脑,大大的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管理内务的效率,使村两委的内务资料规范、整齐,便于管理;同时,积极主动参与村里的各项工作,如调解群众纠纷、抓计生工作、抓春耕生产、搞新型农民培训、出资为困难群众解决农资,等等。
三是促进了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到村后,在乡村干部的带领下,积极深入各个村民小组,了解村情,与群众交心谈心,掌握每家每户的具体困难,给他们想办法,出点子,主动融入班子、融入群众,与村民建立和谐的关系,了解农民所想所盼所愿,及时“上传下达”,帮助群众排忧难,寻找致富路子。协助村“两委”研究确定本村经济发展思路,制定本村经济发展年度目标,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如盐津中和镇大浩村曹江,就为当地建立了50亩中药材示范基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四是为群众办了实事。他们以满腔热忱地面对农村工作,结合本村实际,充分运用掌握的农业科技、法律法规、农村政策以及电子信息知识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切实提升村民的素质。同时深入田间地角与群众同劳动,如春耕农忙季节,他们不分天睛和下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工作日和休息日、不怕脏和累,深入田间地角帮助群众做好玉米单株定向移栽,有了他们的参与,增强了老百姓搞好科技种植的信心和决心;协助村“两委”抓住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细致分析,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源,制定解决方案,积极参与解决;在村民中大力开展乡风文明教育,倡导和谐文明村风、民风,形成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及时掌握国内,特别是县内、外的农牧产品的生产、经营的市场信息,及时引导农民群众调整种植、养殖结构,让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围绕市场规律进行,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是规范了村务管理。协助村“两委”完善村党总支民主议事、村“两委”联席会议等制度,建立健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实现村级事务管理公开、公正、透明。同时协助村两委干部化解各类矛盾,切实解决实际问题,防止引发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做到一般矛盾纠纷不出村,复杂疑难纠纷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着力维护农村稳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和乡(镇)、村“两委”反映情况来看,目前盐津县在大学生“村官”管理服务工作及大学生在服务农村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掌握农村知识少。现在农村最缺乏的就是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就盐津县的12名大学生“村官”来看,他们虽然学历较高,但所学专业没有涉及农业,他们对农业实用技术了解不多,在农村工作起来相对吃力,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是独挡一面能力弱。由于缺少基层工作经验,大部分缺乏独立自主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能力,加之很少与基层组织沟通协调,许多工作只凭个人去努力,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做一些村两委干部安排的工作。
三是“磨合”还有一个过程。大学生“村官”刚刚踏上社会,无论家庭还是事业,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加上每年国家、省、市的公务员考试和教师录用考试,在工作的时间里,都可能会去考取某一个职位,刚刚对村里有些感情,工作摸到了头绪、上路了,又要走人了,乡镇领导对他们三年后能不能留在农村心存疑虑,所以个别乡镇有一种对待“客人”的心态,管理不到位。同时,也有个别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只懂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随便一个邻里纠纷就可能使其完全乱了阵脚,有一种认为他们是“懒娃娃、办事不牢”的不信任心态;个别大学生“村官”还存在着“做临时工”的心态,把考公务员作为奋斗目标,对工作敷衍塞责,乡村干部对其期望值不高。
四是舆论宣传尚需加强。在农村工作实践中,我们的大学生“村官”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但对他们的宣传报道不够,广大干部群众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不甚了解,有些甚至不知道村里有个大学生“村官”。虽然有一定的宣传报道,如盐津县在盐津党建网上开辟专栏,但由于缺少其它媒体宣传,社会主导力量稍显不足,使得大学生“村官”感到关注的少了,他们自身的压力也就减小了,认为干与不干一样,干好与干坏也无人知晓,这样也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四、对管理服务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要使大学生“村官”管理服务工作落实处、上水平,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找准提高大学生村官积极性、促进作用发挥的自身规律,抓住各方面问题的交织点和结合点,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一)健全管理制度。2008年盐津县只选聘了12名大学生村干部,数量较少,管理起来相对容易。但随着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全面展开,大学生“村官”数量就会越来越多,管理难度就会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在大学生“村官”管理上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联动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管理服务职责,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二)完善培养机制。作为盐津首次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现已开好了头,起好了步,但要充分激发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稳定性,就必须逐步完善培养机制。一是对积极要求入党的大学生“村官”,经组织考察合格,要优先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对具备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在本村干部职位出现空缺时逐步让其担任“实职”。同时要切实解决好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和安全问题,特别是对到村里任职的外乡(村)大学生“村官”食宿问题要有一个统一的办法;二是为优秀大学生“村官”提供向上晋升的渠道,对能力强的、成绩突出的,要采取特殊政策,破格录用为公务员或提拔使用;三是建立一种有利于大学生“村官”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长期创业基层的待遇激励机制,使管理更趋科学、规范、合理,让大学生“村官”有干劲、有激情、有盼头;四是要把他们放到工作第一线,交任务、压担子,应适时给他们下一些“硬任务”,安排些“头疼事”,让他们在实践的磨练中不断增长才干,受到锻炼、经受考验、增长才干、树立威望,早压担子、早成才。比如,文明乡村建设、农田科技指导推广、法律知识宣传等,大学生“村官”都可以有很大的作用空间;五是要充分尊重大学生“村官”的意见,让他们“说了算”。很多大学生“村官”在具体工作中常会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新的思路,这时,村干部、村民应积极对待,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只要是看准了,认为可行,就要积极放权,积极支持,积极配合,为之创造有利条件,放手让他们去干。
(三)逐步提高待遇。目前,盐津大学生“村官”的养老保险金全部由个人缴纳,但就大学生“村官”15000元的年薪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开支,加之还要缴纳其它保险金,交纳后给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鉴于此,应考虑由财政负担一部分。
(四)加强培训教育。大学生“村官”虽然文化水平较高,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比较快,但客观上对农村工作不了解,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缺少农村工作基本功。因此,要不断加强针对性的培训,可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远程教育培训等形式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从而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要使大学生“村官”对所到村社的实际情况做到心理有数,即便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刚从校园里出来直接到农村一线工作,由于对农村实际情况了解太少,常会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在大学生“村官”进入村庄前,最好由乡镇牵头,对村里的基本情况、主要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工作角色等做一详实的整理与建议,使大学生“村官”对村里状况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在工作期间,凡是要求村干部参加的培训,都应要求大学生“村官”参加。另外还要使大学生“村官”做到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政策做到心里有数。如盐津在大学生“村官”进入村社之前和举行大规模村干部培训中,由组织部集中开展的以农村工作为主题,以新农村建设、文明生态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课题为重点,并紧密联系我县发展农村的思路和经验所开展的培训,就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落实考核制度。每年年末由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和当地群众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认真考评,防止走过场,评定结果报县委组织部进行审核。凡考核为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享受“三个优先”,即发展党员优先、提拔任职优先、推荐荣誉优先的待遇,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向上,奋发工作。
(六)完善交流平台。要建立起大学生“村官”与三种人群(村民、县乡村领导干部、大学生“村官”群体其他成员)的和谐交流平台。一要畅通大学生“村官”向上级反映问题的渠道。各级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听取工作汇报,掌握工作情况,了解工作状态,解决工作难题,在思想和工作上给予他们良好的建议,给他们提供更大的价值实现空间;二要建立一个大学生“村官”交流平台。让他们在平等交流的对话氛围中,把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讲出来,把工作中的体会和经验讲出来,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村官”的倾诉需求,而且可以推动和促进工作。如盐津就在党建网上开辟了专栏,使大学生“村官”能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倾诉,帮助他们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入手,帮助他们把握农村工作的实际规律。三是鼓励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专业合作社中学习、任职,并努力成长为合作社的骨干力量,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和与村民沟通交流困难带来的各种问题。四是对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好的表现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对好的典型借助网络、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及时进行宣传报道。通过宣传,让全社会都能认可大学生“村官”,支持他们的工作,推广他们的经验,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