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人才工作 >内容详情
王敏正: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发布日期:2009-03-13 09:08:34     来源:昭通市委组织部远程办
一、2008年“三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坚持以抗灾救灾、恢复重建为主题,以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主线,抢抓机遇,强化措施,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农民收入增幅创历史新高。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对农民的9项直接补贴政策,发放资金4.99亿元,农民人均获得补贴99.7元;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193元,增长105.3%。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农业农村经济在遭受特大自然灾害情况下仍然实现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达100.5亿元,比上年增长8.4%,是1986年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农业增加值达67亿元,比上年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16元,比上年增长24.2%,创历史最好水平。
(二)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纪录。通过加强领导,多方增加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大办科技示范样板100.8万亩,在大灾之年实现粮食大丰收。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50.4万吨,比上年增长7%,增幅分别比全国、全省高 1.6个和3.2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取得新进展。坚持向结构要效益,围绕增收调结构,围绕特色闯市场。烤烟种植和收购任务全面完成,收购98万担,每公斤均价提高3.8元,收购总值增长39%,烟农户均增收3873元。实现畜牧业现价产值50亿元,增长13%。实现马铃薯产值6.6亿元、苹果产值1.6亿元、蔬菜产值6.4亿元、蚕桑产值1.8亿元、魔芋产值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18.4%、29.2%、25.9%和12.2%。以竹子、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面积新增66.8万亩,林业总产值达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增至34家,各类涉农企业实现产值15.5亿元,比上年增长3%。全市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221个、成员7.7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0个和0.9万人。
(四)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劳务经济获得新发展。深入推进“百万劳务输出工程”,在镇雄、鲁甸、盐津开展务工人员夜校试点培训,累计培训2.2万人。全年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0.44万人,新增9.06万人,实现务工工资收入10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圆满实现了输出与收入“双百”目标。其中,务工净收入44.25亿元,农民人均务工纯收入达88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2%和18%。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41.7%。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有新变化。农村交通、水利、林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段家石桥、永丰、跳墩河、蒿枝坝4件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完成建设任务,19件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有序开展,昭鲁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累计完成投资9843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5.3%。解决了17.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4.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6%。全市通公路的村达99.2%,通电的村达100 %,通电话的村达99.5 %。
(六)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强化,农村可持续发展有新保障。完成营造林89.6万亩、天然林管护1131.8万亩,实施荒山造林4万亩,封山育林23万亩。森林防火成效显著,火灾次数和受灾面积与省下达任务相比分别下降86%和82%。森林覆盖率达40.8%,上升1个百分点。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61平方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2.9万口,完成农村改灶1万户。
(七)扶贫开发不断推进,农村贫困群众脱贫取得新成效。累计争取财政扶贫资金1.74亿元,投入小额信贷及扶贫贴息贷款1.51亿元,整合资金3.73亿元用于扶贫开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648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0.32 万人,改造贫困农户茅草房30161户,动员和组织4.76万人次深入开展挂钩帮扶工作。通过努力,全市5.1万绝对贫困人口解决温饱,8.2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
(八)农村公共事业不断发展,改善民生取得新突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09.88万人 ,参合率达82.71%,提高5.47个百分点。完成828个村级卫生室建设,启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国债项目10个,新争取中央国债县级医疗机构项目10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11个。强力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一杆子”工作法,着力落实各项人口控制措施,完成“五术”7.53万例,农村人口独生子女办证超目标44%,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8.7‰。农村低保人口由上年的36.5万人扩大到41.9万人,全年月人均补助50元。严重雪凌和特大地震灾害的抢险应急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开展,在最短的时间内保障了灾区群众的基本需要,12770户雪凌灾害和12568户地震灾害民房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
(九)集体林权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各项改革取得新成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2007年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全市143个乡镇、1163个村委会、24207个村民小组铺开林改工作,主体改革基本完成,确权到户59.1万户,确权面积1059万亩。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展开,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取得初步实效,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供销社改革等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十)农业农村投入不断增加,新农村建设呈现新气象。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达69.13亿元,比上年增长59.5%,其中中央和省投入37.33亿元、市级投入4.3亿元、县区投入2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3%、168.8%、32.2%。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12亿元,启动各级各类新农村示范点400个,121个“沿昆水线新农村示范长廊”示范点建设顺利推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同时,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土地整治、农业气象、农村金融改革、农业抗灾救灾等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较低,交通仍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瓶颈,生产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还不够快;城乡之间的差距比较突出,农民自主创业能力较弱,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后,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少数干部的服务意识不够强,工作作风存在一定问题,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问题还较多。特别是当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对我市农民增收的影响不容忽视:一是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靠市场价格来增加收入的手段受到了严重制约。今年,农产品市场总体可能会面临需求萎缩、供需失衡、价格走低的严峻形势,极大地增加了稳定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难度。二是农民外出就业压力加大,依靠工资性收入增收的手段受到严重制约。今年,我市农民工外出就业状况不容乐观,面临用工需求减少和工资水平下降的双重压力,将直接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持续增长,同时也增加了农村不稳定因素。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压力加大,依靠提高农产品加工附加值增加收入的手段受到严重制约。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困难、开工不足、外销不畅、效益下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今年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加不利,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四是市场营销体系正常运转的压力加大,依靠营销扩量增加收入的手段受到严重制约。受世界经济持续衰退的影响,加工企业对农产品等原料需求减少,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可能更加突出,农民增收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五是随着人口的增多,我市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随着生产技术的相对稳定,种植业增收空间日趋缩小。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有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央已连续6年发布1号文件部署“三农”工作,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幅加大“三农”投入,增加农业补贴,扩大农业建设规模,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环境。再加上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必将给我们进一步向上争取资金、项目,解决我市农业农村基础薄弱、农民增收较为困难的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二是有蕴藏的巨大潜能。只要我们方向对头、工作得力,勇于探索建立通过市场主体推动发展的机制、激活农村生产要素的机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机制,就能形成增产增收要素充分活跃、生产发展潜力充分释放的良好局面,就能在抵御风险、应对挑战中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农业农村新一轮发展。三是有发展的强劲动力。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突出地位,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在不断改善,农业科技生产能力在逐渐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加快推进,农业优势产业在加快开发,全市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内在动力正在逐步形成。从总体上看,“三农”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危机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精心谋划好农业农村工作,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力应对面临的挑战,客观认识农业农村的新情况,科学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与时俱进,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大力建设现代农业,扎实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突出重点,扎实工作,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009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以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稳定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稳定扩大农民就业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千方百计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千方百计促进农村稳定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2009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5%,粮食总产量增长7%,畜牧业现价产值增长15%以上,完成烤烟生产收购97万担;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2万亩;解决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10万人,稳定100万人,实现务工净收入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努力解决和巩固1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围绕以上要求和目标,重点抓好以下9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争取农业项目资金为重点,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各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要把争取项目和资金作为全年工作的重头戏,准确把握政策走向,筛选、规划、论证、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依法安排和落实农业农村预算支出,努力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切实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使用,重点突破,着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薄弱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继续抓好通乡油路和通达工程项目建设,在搞好2008年未完工项目建设的同时,及早启动2009年计划建设项目,完成农村通乡油路、通达工程2105公里。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制度,促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规范化。二是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继续抓好铜锣坝、罗汉坪、翠屏山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争取双河水库动工建设,完成昭阳区放羊冲水库、杨家坟水库、箐门水库、上荒冲水库建设。抓好炉房水库、大水沟水库、杉坝水库、油坊沟水库的竣工验收。认真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加大小一型重点水源工程的前期工作进度,做好干支渠防渗工程项目建设和灾后水利恢复重建相关工作,完成80公里干支渠防渗任务。三是大力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中低产田地改造是省委、省政府2009年重点督办项目,各级相关部门要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资金、统一选项、统一验收,分项负责、分别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及“田、水、路、林配套,节水、节劳、节资、高效,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要求,整合相关建设资金,加快实施改造项目,确保2009年完成32万亩建设任务,不断夯实粮食增产基础。四是加强农业机械推广。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机具购置补贴扶持的重大机遇,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和实施力度,合理利用好补贴政策,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农机大户。通过争取上级支持和各县区筹措,力争2009年完成农机购置补贴1600万元以上,使农机总动力突破100万千瓦。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依托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的林业“四大工程”,完成森林资源管护1130万亩以上、营造林138万亩以上、公益林建设54万亩以上和退耕还林工程31万亩以及义务植树1000万株。
(三)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成效。昭通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互补,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农业招商引资方式,不断提高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引导更多的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大力鼓励大学毕业生、青年能人、工商企业到现代农业领域创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动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各地要在稳定粮烟生产的前提下,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功能提升和产业拓展,实现农业自身发展。一是加快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种植业。要根据本地的优势和特色,科学选择市场容量大、有发展潜力、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作为开发重点,加快推进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和优质化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完善烤烟生产择优布局规划,狠抓烤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示范作用,确保完成烤烟种植40万亩和收购97万担的任务。加快马铃薯脱毒良种育繁基地建设,不断扩大繁种规模,提高种薯质量。市农科所每年要组织生产脱毒马铃薯微型种薯600万粒,在马铃薯主产区组织实施“一分地工程”1000亩,确保3年后主产区马铃薯生产用种基本轮换一次;以昭阳、鲁甸、巧家、大关、永善、镇雄、彝良和威信8个县区为重点,在一般山区和高二半山区种植商品薯,在“三江四河”流域种植秋冬薯,建设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40万亩,力争全年鲜薯产量达241万吨、产值达13亿元。逐渐使种植业由一元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由单一的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转变。二是努力把畜牧业做成强势产业。重点实施好“双百工程”,即发展种养结合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户、养殖示范小区100个。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养殖小区,建成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商品生产示范基地。抓好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等建设,有效提升我市畜牧业发展水平。三是加快发展特色林产业。我市44%的面积是林地,要抓紧做好林产业这篇大文章。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全面扩大特色经济林规模,整合资源,重点抓好竹子、核桃等林业产业基地建设51.5万亩,其中核桃45万亩、竹子5.5万亩、木漆1万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培育林药经济、林禽经济、林菌经济、林果经济、林草经济等,尽快形成规模、提高效益。四是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发挥我市山区自然、文化、民族等资源优势,总结借鉴成功经验,以山区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以农业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文化习俗为内容,深度挖掘依托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农业资源发展观光农业的潜在优势,走出一条具有昭通山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之路。五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坚持将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要在资金、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其快速发展壮大。争取用2年到3年时间,在全市重点培育10至15家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带动辐射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区域性龙头骨干企业。采取激励的政策和办法,动员各方面力量,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集团参与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基地建设。六是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项目,进一步组织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认定及产品认证工作。
(四)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市委、市政府确定今年农民增收目标为15%。各地各部门要把农民增收作为今年的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确保农民增收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好今年农业生产,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马铃薯、蔬菜、苹果、魔芋等特色优势产业,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二是充分利用惠农政策增收动力。今年中央、省将大幅度地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继续加大对农业方面的补贴力度,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额度,各县区、乡镇要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手中,充分发挥支农惠农政策的增收效应。三是充分激发劳务输出增收活力。劳务输出是我市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实现全年农民增收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尽管今年劳务输出面临很大困难,但我们思想不能松懈,措施要更加扎实。坚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农民工创业“两手抓”,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以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为载体,继续加强农民工夜校培训试点工作,将夜校培训试点扩大到11县区,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素质。下更大的气力,早部署、早行动,切实抓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和服务工作,既要努力巩固现有的输出渠道,又要积极开辟新的劳务市场。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大好机遇,切实抓好市内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与劳务输出工作的对接,当地党委、政府要主动联系业主单位,力争最大限度地安排本地农民工参与建设,确保农民工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得到实惠。用好留乡农民工这笔财富,发挥他们积累的资金和技术优势,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引导、鼓励和支持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创业,尽力让他们真正有用武之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五)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坚持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思路,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年度扶贫开发目标任务,突出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易地开发、小额信贷等工作重点,整合资金,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坚持以贫困村为主战场、贫困农户为主要对象,整合扶贫项目和资金,实施好200个以上以行政村为单元的整村推进,力争消除3万户茅草房。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加快培育贫困山区农户增收致富产业,力争小额到户贷款发放达2亿元以上,努力实现解决和巩固10万贫困人口温饱的目标。
(六)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在提高粮食自给能力上取得新成效。一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植粮食和县区、乡镇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从完成粮食生产计划、不断提高粮食自给能力、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大局出发,主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增粮科技措施的投入。三是牢牢依靠科技增加单产。立足向科技要粮、向样板要粮、向高产创建要粮、向规模化栽培要粮、向提高复种指数要粮、向主攻单产要粮,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规格上举办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的增粮示范样板。力争杂交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综合增产措施覆盖率提高到85%以上。四是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将粮食生产作为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的重要考核内容,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促进工作责任和各项增粮措施的落实。
(七)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在促进农产品销售上取得新成效。继续深化供销社改革,推进“二次创业”,提升整体实力。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畅通流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发展乡村超市200个,建设全省地级市中规模最大的区域性农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突出抓好“两社一会”建设,发展一定规模的“两社一会”150个,培训各类农产品经纪人4000人次。做好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将农产品市场信息送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有效增加收入。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搞活农产品流通,充分发挥涉农企业和各类营销组织连接市场与农户的作用。除水富外,每个县要考虑建一个除县城之外的次中心,要抓好次中心的规划,重点在基础设施上投入,发挥聚集作用,促进市场流通。积极引进一批实力强、信誉好、渠道广、网络全的物流企业,进一步健全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流通格局。
(八)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成效。稳妥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引导、规范和扶持,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积极稳妥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抓紧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体系,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集体林权改革,确保林权确权率达到95%以上,林权证发放率达到90%以上,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着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创新农村担保机制。进一步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积极搭建农村融资新平台,引导和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九)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加大“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力度,今年必须完成镇雄、鲁甸的“普九”任务。继续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排除中小学危房20万平方米。继续实施农村扫盲工作,使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3.5%以内。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争取新农合的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深入实施乡村综合文化站、乡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百场演出进百乡”活动,抓好4580座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始终坚持把农村人口控制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全面落实“一放二扎”、医学监护、奖优免补等政策措施,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修改完善计划生育工作考核办法,严格防止制假作假,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深入推进“一杆子”工作法,确保人口计划生育率控制在8.7‰以内,力争控制在8.5‰以内。
三、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抓紧抓好当前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一)切实抓好当前农作物管理。抓好成熟冬季农业作物的适时收获,增加市场供应。加强小春粮油作物田间管理,因苗实施促控措施,为实现全年粮食均衡增产、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二)切实抓好春耕备耕工作。抓好大春生产计划、技术、农资、农机等方面工作,抓好小额信贷支援春耕生产工作;突出抓好农资调运供应和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哄抬物价等坑农害农行为。
(三)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利用春耕大忙前的有利时机,抓紧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灾毁工程修复、农村饮水安全、中低产田地改造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完成今年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
(四)切实抓好春季森林防火。当前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风干物燥,是森林火险易发高发期。要进一步落实护林防火责任,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以扎实有效的措施抓好森林防火,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五)切实抓好农业防灾减灾。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加强低温冷害、春旱、小春作物病虫害的防控工作。强化重点畜种、重点疫病、重点区域防治措施的落实,认真搞好春季集中免疫、监测和检疫,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六)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去年,我市多种灾害交织发生,给部分地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救灾救济工作,确保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眼下旱情如此严重,久旱必涝,现在对付旱灾,年中又要开始对付洪涝。大家要做好准备,做好防灾救灾预案。当前,各级各部门要组织开展结对帮扶工作,进村入户落实好扶贫措施,指导和帮助贫困农户抓好春耕生产。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