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人才工作 >内容详情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的思考
发布日期:2008-08-14 08:41:19     来源:盐津县委党校

农业的稳定发展,是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基础。邓小平同志说:“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都好办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减少不可避免,这就需要培养出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没有高素质的农民,要使农村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将会成为一句空话。作为云南省第二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农民素质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一、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
(一)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继续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要“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职业农民。”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也明确要求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可以说,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提高农民素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素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从长远看,关键还是要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中,劳动者是决定因素,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四)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低下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制约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这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不提高农民素质,就无法解决“三农”问题。
二、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当前,农民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政策法制观念、思想道德,当然也包括农民的眼界、思维、意识、胆量和气魄等方面,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自身的原因,有素质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
(一)农民自身的问题和原因
主要是三方面造成农民缺乏学习主动性,影响素质提高。一是目光短浅,眼界狭窄。大多数农民对自身素质状况不能正确认识,缺乏忧患意识,形成了观念上的近视、思维上的迟钝。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看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二是小农意识浓厚。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担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靠、要”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托在政府身上,政府倡导什么,他们就种植什么,当然更缺乏发现市场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三是自身封闭。部分农民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整天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视野狭窄,以“小家”为中心,得过且过,既不主动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研究政策,运用政策来引导农业生产,也不愿学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二)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方面的原因
多年来,为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相关单位做了大量服务性工作,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办班培训、示范带动、开通农业直通车、送科技下乡、开辟农业专栏等,为农民提供多渠道的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服务,但对农民教育工作的滞后和不足,使得农民素质未能尽快、有效提高。
(三)自然条件的限制
农村地广人稀,由于受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信息传递媒介稀少。农民的活动半径短窄,造成其商品交换、社会交往、信息互通等行为显现出封闭性、局限性、盲目性。
三、当前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的主要差距
进入21世纪,农民素质尽管有了一些提高,但大多数农民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提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差距更大一些。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耕作或只有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能,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二是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较弱。由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提高农民素质的措施
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从抓认识、抓机遇、抓教育培训、抓人才、抓投入等入手,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对农民的素质进行扫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抓思想认识
在农村工作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具体体现,我们应当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该工作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不可能突击性地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在短期内只能增加投入,不可能立竿见影,马上收到经济效益。必须自觉摒弃短期行为,树立长远观念,扎扎实实、埋头苦干,力争用几年、上十年的时间,使农民的素质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
(二)抓发展机遇
当前,最大的机遇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党和国家提出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给农村成人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是抓农村向二、三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急需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的机遇。目前农村中,有两部分人科技意识最强。一是农村中的应往届高初中毕业生。即中考和高考落榜生,他们被称为农民中的秀才,是农村劳力中的活跃分子,是农村中潜在的人才资源。他们求知欲最强,最善于接受新东西,希望科技致富,是农村中不可忽视的后备人才,他们正是学知识的时候却失去了机会。另一部分是农村中思想素质较好、头脑灵活敏感的人,是农村科技推广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他们虽然文化偏低,但有经济头脑,科技意识强,善于钻研,勇于进取。以上两部分人员最适应市场经济大潮,是发展农村经济,走科技致富道路的骨干力量,是农村奔小康的尖兵。如果对他们稍加培训,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人才,抓住他们,就是抓住了人才,抓住了机遇。
(三)抓农民素质教育培训
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必须高度重视起来。为了提高培训效果,需要精心组织,讲究方法。培训应分层次进行,一年搞几次,连续搞几年。应根据各类人员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如农村干部的培训,重点培训如何当好干部、如何带领群众致富等内容;科技干部培训,重点培训比较超前、尖端、适用的农村科技,使他们先学一步、学深一点,起示范带动、帮助指导作用;一般农民培训班,可根据农事活动需要,传授实用科技知识,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对各类人员都要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提高其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培训方法应灵活多样,注重实效。可以采取课堂授课式,也可组织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还可以采取现场培训的方法。
(四)抓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现代化技术程度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强农。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大农业,更需要培养一支真正合格优秀的新型农民,能较快地把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二是要重视发挥回乡中学毕业生的作用,要通过各种途径定向培养农村急需科技人才,鼓励他们学科学用科学,把他们造就成为知识型、科技型的新农民,同时还要造就一批农民科学家。三是要亟待依法保护农村适龄儿童上学读书,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确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避免新的文盲、半文盲产生。
(五)抓村民学校建设投入
从目前情况看,村民学校的投入问题还没有列入各级各部门的议事日程。我们要搞农民培训、农民素质教育,只能集中在乡政府、村公所和社区及农民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当然,办村民学校,需要经费投入,比如聘请教师要给一些讲课费,本村教师也要给误工补贴,教材需要购买印制等等,更不用说从长远讲需要购置电化教学设备和计算机等贵重物件了。显然,办村民学校,要使村民学校长期办下去,经费问题不解决是不行的,但是光靠村里拿钱,多数村还负担不起。因此。应该建立一个投入机制,即政府拿一点,村民学校自办项目挣一点,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农民自筹一点,这样聚集资金,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并接受监督,以此来保证为民办学经费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来源。
总之,提高农民素质已刻不容缓,这种素质不但指农民所受学校教育程度如何,更指农民的眼界、思维、意识、胆量和气魄等内涵,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从农民利益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重新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激情,重新唤起农民冲天的热情和干劲,重新激起农民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巨大潜能,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