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人才工作 >内容详情
基层组织建设案例研究——促进各项工作
发布日期:2007-09-04 08:48:29     来源:昭通市委组织部政策研究室

强胜村的致富之路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桧溪镇强胜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北面,距集镇3公里处,全村国土面积23.5平方公里,辖29个村民小组,有党总支部1个,党支部6个,党员91名,有农户915户,3796人,居住着汉、彝、苗、布依等4种民族。最低海拔360米,最高海拔1980米,是一个典型从河坝到高山的立体气候农业村。近年来 ,该村立足资源优势,打破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经济林果业、绿色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促进了农民增收,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成功地摸索出一条通往致富的道路,率先成为全县的小康建设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214吨,人均有粮320公斤;经济总收入896万元,人均纯收入1800元。

穷则思变
2000年以前的强胜村,由于村民思想观念陈旧,产业结构单一,传统耕作,广种薄收,使该村区位优势和各种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发挥,40%的农户缺粮食半年,靠政府救济,生产生活一直在低位徘徊,村民依然过着贫穷落后的日子,真可谓“屋不挡漏,食不果腹”。


1999年--2000年强胜村经济发展状况

年 份

全村粮食总产量()

人均有粮(公斤)

全村经济总收入(万元)

人均纯收入()

基础设施建设

1999

1030

280

475

525

2000

1040

282

525

625

2000年,新的村党总支部选举产生,面对人民群众的贫穷落后与期待,他们坚定地承诺:要用实际行动,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村“两委”班子从摸底调查入手,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知民情,解民意,集民智,与群众共谋发展之路。经过深入详实的走访调查,对强胜村贫穷落后的原因、资源优势、发展思路等方面有了准确的把握。
——贫穷落后的原因。主要因素是传统的耕种模式,单一的产业结构。
第一、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调整空间狭小。2000年前的强胜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是全村山区面积大,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二是广大群众对改善基础设施认识不足,自身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能力不强。由于祖祖辈辈在大山里繁衍生息,广大群众习惯了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习惯于用毁林开荒、扩大外延再生产的方式增产增收。如王义才村民,自家4亩耕地,没有资金买化肥、良种等,全是“白种白收”,收效甚微。由于全村严重缺水,每年在农忙耕种季节为用水发生纠纷事件不少于60件,大部分农户完全是“靠天吃饭”。
第二、农民思想不够解放,产业结构调整缺乏号召力。一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想“调”。部分农户“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的思想较为严重,极个别的农户还存在“我穷我愿意”的思想。还有部分农户抱着“等”和“靠”的消极思想,完全寄希望于政府。二是默守成规,怕担风险,不敢“调”。部分农户商品意识淡薄,对产业结构调整犹豫不决。他们既跃跃欲试、又裹足不前,惟恐拿不准赔了本钱,便抱着等别人成功了自己再跟着学的想法,对产业结构调整缺乏主见。
——抓机遇谋发展。随着溪洛渡电站建设的前期筹备和开工启动,带给了地处交通干道沿线的强胜村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溪洛渡电站建设给封闭、落后的永善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强胜村地处“二专线”(溪洛渡电站建设对外交通二级公路专用线)建设的最前沿,大量外来人口的新思想、新观念给强胜村群众前所未有的冲击,使他们看到了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机会,树立了谋求发展、走向富裕的信心。
2、农业发展的大拉动。电站建设尤其是“二专线”的建设,大量施工人员及外来服务人员进驻,需要消耗大量的米面、肉食、蔬菜、瓜果等各类农副产品,从而对农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拉动效应。
桧溪镇是两省三县七乡的结合部,强胜村距桧溪镇仅3公里,这在农副产品的流通方面有着“进水楼台”的优势。同时,强胜村属于典型的立体气候,土地肥沃,区位优势和光热条件适宜种植不同层面的经济林果、蔬菜等。
村党总支部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召开党员大会和群众大会,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决定立足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沟、池、园、路配套,种、养、加、商相结合,着力培植蔬菜、畜牧、经济林果产业的发展思路,调结构促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夯实基础积极争取上级投入,着力加强水、电、路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2000年10月依托国家治水改土和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村“两委”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开展抗旱水池建设,并鼓励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仅党员陈进家就修建了5口,蓄水1200多立方。2001年底,全村共修建抗旱水池228口。2004年争取到省农业厅节水灌溉农业项目,修建节水农业灌溉主管14公里,田间沟渠33公里,节水灌溉池230个,覆盖全村85%的农田,全村新增农田120亩,当年增产粮食20万公斤。
——农网改造。通过2003年西部电网改造和农村无电人口通电工程的争取和实施,全村915户用上了照明电,结束了无电历史。
——公路建设。村党总支部发动群众苦拼实干,修建乡村公路18.2公里。在镇政府仅提供了水泥资金的情况下,由群众投工投劳, 修建了村党总支驻地的640米长,4米多宽的主路面,并进行道路硬化。强胜村党总支部的离任支书陈衍章同志身先士卒,拿出5000余元资金,将原本设计1米宽的到户路扩宽到2.5米。在他的带动下,大家也纷纷筹资投劳,修建了2100米的水泥户间道。经过几年的建设,桧强公路、车马公路交汇于强胜村,形成全长15.2公里的闭合回路,实现了组组通路,校校通车。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夯实和改善,为产业结构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新观念村党总支针对部分群众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放弃传统的耕作模式的实际,一是以引导群众入手,多次召开全村党员群众大会,讲解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农民群众的好处,让他们明白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效益、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从而调动农民产业发展经济积极性和主动。二是通过效益对比法,以简单的比较予群众直观的认识,促进群众的思想观念的更新转变。以种植水稻和枇杷为例,每亩稻田产稻谷1300斤,按市场价格计算,每亩年收入900元,种植枇杷三年后正式投产,亩产5000斤,收入6000元,而且种植枇杷省工、省力,多余时间还可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2004年,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讨论决定利用节水灌溉工程为发展前提,在车罗三组规划连片种植脐橙400亩。但由于当时的车罗三组是优质土地,多数群众认为种植经济林果不值得,思想情绪抵触大,不理解和支持。村党总支部从做群众思想工作入手,采取分片负责,包干到人,逐户落实的办法,面对面苦口婆心地算帐对比,并与农户签定了如果按照统一规划种植后没有增产,则由村党总支负责赔偿损失的协议,群众才消除了疑虑。如今,400亩脐橙长势良好,大部分已经开始挂果,群众已看到了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一批过得硬、推得开、叫得响的典型,能够起到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村的作用。强胜村“两委”针对群众“摸着石头过河”、“眼见为实”的心理,以培养示范带头人推动全村的产业发展。
——经济林果。村党总支部结合本村自然环境条件,立足市场需求,决定试种经济林果。可当时村里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认为经济林果投入高、产出见效慢,大家议论纷纷:不种粮食了,那平时吃啥?种果树能不能有好收成,能不能卖个好价钱?树种坏了,种死了怎么办?面对群众的担心和疑虑,村党总支部决定由党员带头试种。
第一支部书记陈进就是其中一位。2001年前,陈进有7亩耕地,都是以种植稻谷、豆类、薯类为主,经济收入主要是生猪养殖为主体,人均纯收入只有800元左右,可在当地已算是有名的致富能手。2001年,在村党总支部的动员鼓励下,开始修建经济林果园,镇、村领导积极协调,帮助其落实贷款4万元。在当时的强胜村,4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这意味着如果试种失败,那陈进一家不仅致富无望,而且还将负债返贫。面对巨大的压力,陈进同志毅然决定一干到底,决不退缩。2001年底,在他的精心栽培下,占地5亩的2个果园建成了。2003年夏天,陈进家只葡萄收入就达3万余元。如今,陈进的果园已成了村里的“示范园”,2006年收入已达8万余元。
村民看到了经济林果带来的效益后,心里有底了,种植果树的积极性起来了。大家纷纷向带头种植的党员请教种植技术和方法,了解市场行情。在党员的传、帮、带下,目前,全村种植脐橙、葡萄、枇杷等经济林果3280亩,年收入达220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25%。村党总支根据强胜村的自然地理条件,规划了3个经济林果区(第一区:在低海拔地带发展脐橙产业,第二区:在二半山发展葡萄产业,第三区:在海拔最高的莲花山发展枇杷产业。)已初具规模。
——蔬菜种植。蔬菜种植示范户吴文仲,2004年种植了3亩辣椒,仅此一项就收入24000元。村民黄帝录家在2001年以前是温饱线下的贫困户,当全村实施国家治水改土和生态工程项目时,他在村党总支部的扶持下,修建了一口200多立方米的抗旱水池,种植了辣椒、南瓜、茄子、西红柿等三亩反季节蔬菜,仅此一项就收入1.5万元。在他们的带动下,目前全村种植各类反季蔬菜已达200余亩,年收入180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20%。
——生猪养殖。村党总支部把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短、平、快”产业来抓,立足实际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养殖示范户何勇在村党总支的引导下,2003年开始煮酒和养猪,2004获得利润3万余元。2005年扩大规模,养了180多头猪,获利润9万余元。2006年,有饲养牲畜大户20余户,出售商品猪3000余头,仔猪4000余头,收入达350多万元,占全村收入的40%。
如今的强胜村,已形成了以经济林果、蔬菜、畜牧业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并结合强胜村安土司古墓历史文物开发、车罗自然村800亩连片经济林果建设,积极开辟以观光农业(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产业。


强胜村2001—2006年经济发展示意图

任重道远
2001年—2006年,强胜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全村经济总收入从475万元增加到896万元,增长88.6%;人均纯收入从725元增加到1800元,增长148%。其中,经济林果、蔬菜、生猪养殖三个产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85%。


强胜村产业结构比例图

产业结构调整使强胜村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但真正要让强胜村走向富裕,还需要不懈探索、努力和奋斗。一是突出抓好特色产业的培植。树立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效益,一村一品的思想。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农业。二是逐渐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争取投入,扩大种养殖规模,把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发展。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三是以科技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科技应用是关键。
产业结构调整使强胜村改变了贫穷的面貌,但这条“致富之路”仅仅是开始,还任重道远……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