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人才工作 >内容详情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发布日期:2007-07-20 08:39:18     来源:昭阳区委组织部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和有关部门及新农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全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扎实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经济底子薄,农业造血功能差,因而,还存在很多影响和制约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不利因素。
一、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基础条件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农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严重短缺,自然灾害频发,仍然是制约全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人均耕地资源减少,干旱缺水日渐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已成为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不少县乡,特别是一些高寒山区乡农业产业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尤其缺乏支柱产业,农民增收困难,新农村建设后劲不足。
(三)劳动力素质低,农民积极性不高,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十分有限。
(五)部分县乡虽然制定了初步规划,但尚未付诸实施;有些县乡虽然已着手实施,但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力度不够,新农村建设进展缓慢。
(六)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居环境普遍较差。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养不起老的问题十分突出;部分村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建设水平低,脏乱差问题突出;以“改院、改水、改橱、改厕、改圈”为主要内容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进度缓慢;人畜混杂、污水乱倒、柴草乱垛、垃圾乱堆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地方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七)个别部门领导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标准不一致,导致基层干部无所适从,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新农村建设的有序推进。此外,部分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就是修新道路,忽视了发展生产,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八)新农村建设试点要求整村推进,但一些村由于村大户多,又缺乏项目和资金支持,导致整体推进工程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有点甚至出现了停顿现象。
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因此,要全面、有序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努力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一是解决农业的市场化问题。坚持“由市场决定生产,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按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按市场变化趋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增强农民了解市场、掌握市场、驾驭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解决盲目性生产、无序性经营的问题。二是解决生产的专业化问题。创造条件因势利导,使生产、储藏、运输、保鲜、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协调运转,逐步形成新的产业。三是解决农业的组织化问题。引导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或中介组织与农户按照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二)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推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采取政府引导、示范带动、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法,在争取国家和省、市投资支持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自筹资金投入建设。切实抓好村镇建设规划,积极扶持一些条件较好的农户率先在规划区内建设标准化住宅,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又注重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既考虑新农村的总体区域布局,又考虑自身应有功能的分区布局;既量力而行,又适度超前,使之合理有序地建设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在农业资源丰富的乡镇村,建立农业主导型新农村;在交通干线和商品传统集聚的乡镇村,建立流通贸易型新农村;在风景秀丽,名胜较多的乡镇村,建立旅游观光型新农村。
(三)以输劳促移为途径,推进农民生存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劳务输出和生态移民相结合,通过建立劳务基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完善组织、信息、政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或异地兴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和农村服务业为主的二、三产业,切实降低农民进城进镇的“门槛”,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消化能力。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内就业。
(四)以培训教育为关键,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根本性转变
围绕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这个主题,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乡镇带头人队伍,培育和造就一批能够承担和推进实用技术的农民技术员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农产品营销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的农村能工巧匠队伍,努力把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更高水平,以促进全市劳动力由“苦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诚信教育,广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遵纪守法、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在广大农村形成诚信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