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人才工作 >内容详情
齐抓共管 上下联动 不断改善和提高村组干部待遇
发布日期:2007-06-22 08:38:26     来源:红色扎西

村组干部队伍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靠力量,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肩负着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管理村级事务的重任。按照省市委有关改善和提高村组干部待遇的要求,我们于5月9日至20日深入巧家县金塘乡、蒙姑乡,永善县细沙乡、莲峰乡,盐津县牛寨乡、盐井镇,镇雄县赤水源镇、场坝镇实地调查了解、走访,与164人县、乡、村、小组四级干部进行座谈,多层次、多渠道收集和了解村(社区)干部、村民小组长的政治、经济、社会保障待遇的落实情况和现时状况。
一、基本概况
全市143个乡镇(办事处),1201个村,69个社区,有村(社区)党支部书记860人、副书记128人、委员3898人;村委会主任835人、副主任1211人、文书85人、委员3735人;村民小组长26146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410人。截止3月30日,全市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月最高生活补贴600元,最低395元,相当于当地普通农民工月报酬的66.67%和43.89%;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兼文书)月最高生活补贴500元。最低300元,相当于当地普通农民工月报酬的55.56%和33.33%;而村民小组长月最高生活补贴30元,最低为12元,相当于当地普通农民工月报酬的3.33%和1.33%。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生活补贴低,经济没甜头。通过十多天的实地走访座谈,全市各村绝大多数村(社区)没有集体经济,“空壳村”现象极为严重,村组干部除了财政下拨的生活补贴外,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村党总支(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月平均生活补贴450元,最高的600元,最低的395元; 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兼文书)月平均生活补贴350元,最高的500元,最低的300元;村两委委员只有兼任治安员时才有生活补贴220元,治安员最高的生活补贴250元;而村民小组长生活待遇更低,平均生活待遇仅有20元,最高的是30元,最低的只有12元。由于村组干部生活待遇低,导致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为民意识观念淡薄,得过且过,更为严重的个别村干部 “不辞而别,不务正业”外出打工。座谈中绝大多数小组长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讲奉献不讲钱,如果讲钱一天只有0.4元或1元,整天还遭到家人怨。
2、提拔晋级难,政治前途渺茫。村干部既不是国家在职人员也不是国家在编人员,在选拔录用方面只能下不能上,基本上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既不能进事业单位,更难进入公务员行列。今年,省委出台了在优秀的村(社区)党总支(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中考录公务员,确实鼓励了一大批村干部,由于村级干部大部分年龄过大,文化偏低,符合任职年限的都普遍超龄,但要符合考录的年龄、学历、任职年限等条件,所以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村干部微乎其微。在晋级晋职方面除极个别的情况外,村干部要想成为国家公职人员、享受级别待遇十分困难,不少村(社区)干部望“公”兴叹。而且能力强、文化高、年轻的大多不愿干,外出务工经商,原因是生活补贴低,利益驱动,心理不平衡。
3、社会保障差,后顾有忧。通过调查了解,一是在职的村(社区)干部社会保障差。绝大多数乡镇没有为村干部购买医疗卫生、退休养老保险,村干部退无所依,一些村干部觉得自己既无前途,又无“钱”图,遂产生了撂担子的想法。二是离职村干部生活补助低。不少村干部辛辛苦苦为党工作几十年,退下后生活补贴远远低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多数乡镇由于经济拮据,对村改后退职干部没有任何补助,这对现任村干部产生了不良影响。三是特困村干部生活救助难。部分乡镇村干部有病无钱医、有事无人管、生活无着落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长期有效的救助机制。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村干部已人过中年,数十年来为村务工作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与其他干部相比,退休无保障,收入差距大,村干部普遍感到后顾忧忧。在村级体制改革后,村组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不论是何种原因退下来的,均无任何补贴,什么待遇都没有,这个问题在职和不在职的村干部反映强烈。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有的村(社区)干部不想干,短期行为严重,工作得过且过,不时有闹情绪等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村(社区)干部感到委屈。工作了几十年,活没少干,气没少受,群众、家庭不理解,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与认同。二是部分村(社区)干部不安心工作,后继乏人。为此出现了没能力的人想当村干部但干不了,有一定能力的合适人选又不愿意干,强人、能人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发家致富,导致村干部后继乏人。三是村干部执政能力不高,短期行为严重,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三、改善和提高村组干部待遇的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但由于全市县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村级干部待遇偏低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导致村级中能人、强人难选,村(社区)干部综合素质偏低,村组干部流失严重,难以发挥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等作用。为了稳定村组干部队伍,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调动广大村(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从实际着眼,从长远出发,制定改善和提高村组干部待遇的机制和措施,充分调动村组干部的“双带”作用,是我们目前急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完善村组干部待遇提高机制
——建立健全村组干部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村组干部绩效工资制。以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核心,以年度考核为基准,以绩效工资为着力点,不断制定和完善村组干部年度考核办法。在保证基本待遇的前提下,把村级工作业绩与村干部的评先评优、生活补贴、升降去留等挂钩,激励村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逐步提高村组干部的经济待遇,从而不断提高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探索和完善村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广大农村(社区)基层干部是农村和基层工作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他们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基层“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要结合我市农村工作的实际,因地制宜,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为基准,择优提拔录用,提供发展平台,以改善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为目标,逐步选拔村(社区)优秀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增强村(社区)干部岗位的吸引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激发农村干部(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建立和完善从村干部中招聘国家公职人员制度,每年拿出一定的指标,专门用于解决村干部的选拔难问题,采取乡镇党委推荐、组织部门考察、公开招考的形式,从优秀年轻村干部中招聘人员到乡镇任职,或录用为国家公务员,实行契约式管理。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村(社区)干部,采取“升职不挪位”的方式,可以考虑提拔为乡干部,但仍然留在村里任职,不断提高村(社区)干部的政治待遇。
——建立健全村组干部待遇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村组干部生活补贴提高机制。采取市县区分级负责、分类解决的办法,不断完善村组干部生活补贴的提高机制。当前全市村(社区)支书、主任(含支书、主任“一肩挑”)月最高生活补贴为600元,最低为395元,只相当于当地农民工月报酬的66.67%和43.89%;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兼文书)月最高的是500元。最低的是300元,只相当于当地农民工月报酬的55.56%和33.33%;而村民小组长月最高生活补贴为30元,最低为12元,只相当于当地农民工月报酬的3.33%和1.33%。如何改善和提高村组干部的待遇问题,我们认为:1、大力推行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兼职兼薪办法。按照“精干、高效、减员”原则,条件成熟的乡镇,大力推行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委员交叉任职,精减干部职数,实行兼职兼薪,绩效工资制,以利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村组干部待遇水平。2、多方筹集资金,提高经济待遇。市县财政要在可承受的前提下,逐年增加一部分支出用于提高现任村组干部的基本生活补贴,提高村干部的补助标准,使村干部基本生活补贴不低于当地农民工的人均收入水平,并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二是建立健全村(社区)干部的社会保障机制。1、对连续担任四届以上现任的村(社区)干部纳入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并适当给予一定的补贴。采取个人自愿申报保险标准,组织评定的办法,由个人承担一点,财政补贴一点的方式,解决现任村(社区)干部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县、乡、村按一定比例分担的办法,为村干部购买养老保险。2、发放离职村干部的生活补助。对连续担任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副支书、副主任五届以上,男55周岁以上女50周岁以上,或因身体原因、选举中正常落选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副支书、副主任由县区财政筹措和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3、设立特困村(社区)干部救济基金。采取市县财政拨一点,党费拿一点的办法,对患严重疾病或生活难以自理的村干部予以补助,切实为离职村干部解决实际困难。
(二)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要大力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解决“空壳村”现象,通过招商引资、退耕还林、盘活资产、资源开发等途径,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一是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采取市县财政支持一点,党费拨一点,村(社区)筹措一点的办法,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由县区委组织部代管,每年各县区根据各村(社区)委员会未来经济发展潜力、集体经济发展基础、村(社区)干部素质,确定一定数量的村(社区)创办集体经济实体,市、县、乡给予一定的资金、技术、人才扶持。二是制定村级集体经济优惠政策。市、县区党委政府要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结合本县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壮大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解决村(社区)委员会的“造血”功能,为改善和提高村组干部经济待遇创造一定的条件。用村(社区)的经济发展缓解市县区的财政压力,同时激发村(社区)干部加大自身发展的动力,变“输血”为“造血”。
(三)规范管理,强化教育,改善工作环境。村组干部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靠力量,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肩负着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管理村级事务的重任。县乡党委要切实加强村组干部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统一思想,提高村组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大力推进村务公开,落实民主管理,让民主议事、民主理财更加透明、更为有效,架起基层干部、党员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加强普法教育,提高村(社区)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教育村民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对少数拒不履行义务、严重影响农村工作开展的村民加大处置力度,维护村(社区)干部正当权益,在社会上营造理解、关心、支持村(社区)干部工作的良好氛围。各级党组织要对村(社区)干部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关心、帮助、解决;对侮辱、威胁村干部人格和人身安全的事件,要及时处理,不能不了了之,使村干部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