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我为群众办实事•探访红色革命遗址 >内容详情
办民生实事为幸福加码!《云南日报》聚焦昭通市倾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发布日期:2024-03-28 11:16:57     来源:云南日报,“微昭通”微信公众号(记者:蔡侯友;通讯员:徐有定、杨明、郑方春)


2024年3月27日,《云南日报》刊发稿件《办好民生实事为群众幸福加码》,聚焦昭通破解群众最关注的教育、医疗、托育、养老、拆迁安置、交通出行、饮水安全等民生领域急难愁盼问题,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进行了报道


绥江县中城镇福兴社区“一老一小”之儿童之家


大力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两个“三年行动”,加快补齐教育卫生短板;


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载体,着力破解1.4万留守老人和18.7万留守儿童难题,托起这“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推进重点民生实事落实,累计办结930项民生项目和实事,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


……


悠悠万事,民生优先。2023年以来,昭通市千方百计破解群众最关注的教育、医疗、托育、养老、拆迁安置、交通出行、饮水安全等民生领域急难愁盼问题,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补齐教育卫生短板


2023年新建改扩建学校162所、新增学位5.3万个,完成中心城区2023年跨年度实施的新扩建改建中小学幼儿园项目,进一步提升全市基础教育办学能力,大力发展优质高中教育,省一级高中实现全覆盖,高考一本上线率提升2.4个百分点。昭通职业学院如期招生办学。开办运营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医院二期、镇雄县第二人民医院、彝良县第二人民医院、水富市中医院,新增床位1500张,11县(市、区)医共体全面达到紧密型建设标准,进一步提升全市医疗水平。


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医院


为让孩子们上好学、群众就医有保障,昭通市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在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中,聚焦全市教育卫生短板不足,大力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两个“三年行动”,科学合理布局教育卫生事业项目,从各级领导干部中选派编外校长、编外院长,不断补齐教育医疗事业短板,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医疗服务。


教育方面,重点抓好基础教育普惠增效、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安校园建设等“七个专项行动”,完成76所中小学新建改扩建任务,新增学位3.8万个,缓解昭通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入园难、义务教育城镇挤等难题。出台《昭通市加强教师队伍激励六项措施(试行)》,从强化培训培养、绩效考核、表扬激励、关心关爱、聘用管理、监督执行6个方面明确激励措施,激发全市教育人才队伍潜心教书、精心育人的干劲。引进云南师范大学团队、昆明驾驭式自主教育研究院管理团队、四川双兴教育集团等优质教育资源与多所学校开展联合办学,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医疗卫生方面,组织实施高水平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等“十大行动”,重点建好1个中心医院、4大专科医院、11个省级临床医学分中心、12家医共体总医院,构建起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病再转诊的就医新模式。全市7家县级综合医院接受《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现场验收,1344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9家县级综合医院16个薄弱专科建设项目申报成功,1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效运行。


走进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致远楼二楼,无人机训练室、“机甲大师”科技室、物联网科技室、3D打印实验室……科技感十足的教室让人惊叹。“设置特色教室,是为了让孩子们发掘自身兴趣点,引领他们把个人梦想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胡克州说,面对本地生源留不住、优秀教师招不来的情况,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从2016年建校以来,通过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引入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办学,组建专家团队、招募青年教师、完善硬件配备、创新教学理念、实施课堂改革,逐一攻坚克难,教育水平稳步提升。从2019年起,五届高考成绩显示,全校考入清华、北大37人,“双一流”、985、211高校共4337人,一本率稳定在90%左右。在该校的示范带动下,全县一本上线率从2016年的4.62%上升到2023年的52.68%,生源从向外跑转变为往回流。


改扩建后的昭阳区第三中学新校区


“以前大家都是到成都、昆明等地看病,现在在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医院也可以享受昆明等地专家的医疗服务,还节省往返路费、住宿费。”说起医疗环境的变化,大家感同身受。“现在坐公交车10多分钟就可以到家门口进行化疗,报完账只需400元左右,真的太方便了。”患者刘大姐说。


镇雄县教育高质量发展、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医院的运行,是昭通市在主题教育中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这一目标的缩影。


从草芥之微到树木成林,随着短板弱项的不断补齐,昭通教育卫生事业正蓬勃发展,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千方百计破解“一老一小”难题


刘俊明和老伴居住在绥江县五福社区迎晖小区。多年前,刘俊明因为脑梗成为肢体二级残疾人,身体右半部分无法用力,县民政局在他家卫生间安装了上翻扶手、上翻浴椅和防滑垫,根据老人身高定制了橱柜、配备了拐杖,让老人的居家养老生活方便、安心。


位于大关县城顺城北路原大关县医药公司二楼的幸福食堂环境温馨。周一到周五,两荤两素一汤好吃又实惠的家常菜,吸引着老人们前来就餐。该食堂采取政府补贴和个人支付相结合的方式,按照60至69周岁每人每餐8元、70至79周岁每人每餐6元、80至85周岁每人每餐4元、85周岁以上老人免费的标准,向县城辕门、龙洞、笔山等社区60周岁以上老人开放。


“一老一小”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关心好老年人的起居饮食,既是将基层治理纵深向细枝末节延伸的关键小事,又是优化面向老年群体服务质量的头等大事。


水富市云富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进社区为老年人免费体检


昭通是我省劳务输出大市,全市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61.6万人,其中省外务工人员达131万人,有留守儿童18.7万人、留守老人1.4万人。自2023年9月开展主题教育以来,昭通市坚持把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和老人放在突出位置,设立老年关爱中心、儿童之家、四点半课堂等,织牢全心关爱保障网,打好真心关爱组合拳,提升贴心关爱满意度,以务实举措千方百计破解“一老一小”难题,稳稳托起“一老一小”的平安幸福。让干部到基层、送服务到群众,组织2.4万名县乡村干部开展就医就学、生产生活等全方位关爱服务,确保全市260余万外出劳动力年平均务工时长稳定在9个月以上。


织牢全心关爱保障网。制定出台《昭通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留守老人和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方案,建立组织保障、联席会议、动态管理、全程保护、巡访探视5项机制,把留守老人和儿童关爱工作列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对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关怀照护不少一人、不漏一人。


为关心照顾好留守儿童,全市建立起留守儿童监护有人、学业有教、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活动有家“六有”制度,挂牌成立市级未保中心1个、县级未保中心11个、乡(镇)未保站150个,配备乡(镇)儿童福利督导员159名、村(社区)儿童主任1378名,建成儿童之家1404个,实现村(社区)基本全覆盖;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养老服务设施体系,运营养老机构43家、养老床位8479张、护理型床位5294张,运营社区养老服务机构192家和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794个,把建好阵地、精准施策、凝聚合力作为关心关爱“一老一小”的重点举措。


为确保留守老人和儿童有人关怀、有人照护,全市建立起留守老人和儿童需求清单,组织市(县)领导干部发挥“头雁”作用,全覆盖结对帮扶留守老人和儿童;组织志愿者采取“1+N”形式,直接联系服务留守老人和儿童;动员社会各界以募捐爱心善款和物资的形式,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提供文体、康养、心理抚慰等服务。


市妇联组建“爱心爸妈”“代理爸爸”志愿服务队1.3万余人,点对点关心关爱1.9万名留守儿童;镇雄县采取“协会+养老”模式,成立留守老人服务协会,将60岁以上留守老人全部纳入服务范围,定期开展活动,实现老有所乐;威信县31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发挥“头雁”作用,全覆盖包保10个乡(镇)、89个村(社区),让留守老人和儿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一个个务实有效举措、一次次暖心关爱活动,着力破解了“一老一小”存在的难题,用心用情用力托起了百万家庭的“朝夕美好”。


着力办好基层群众急需解决的事


“我早上在诉求台提到希望能帮忙推荐工作,下午就收到招工信息推送。”近日,巧家县城北门安置区移民群众万鉴毅接到县人社局的通知后高兴地说。巧家县坚持精细化常态化服务5万移民群众,在移民服务中心设立百姓诉求台,征集民意诉求600余件,88家挂包单位累计为移民处理房屋、门窗、水电等生活问题2000余件。


“太好了,打开水龙头就能用到干净的水。”针对水田镇香树村群众反映的17件饮水问题,威信县成立多部门联合工作组,工作组12人直接到村组开展服务,彻底解决了该村9个村民小组948户2954人吃水难的问题。


昭阳区围绕基层治理、耕地保护、渔洞水库保护等方面,以“区直+乡镇(街道)”联动整改的方式,推动解决25个突出问题。


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得到回应,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开花。昭通各级领导干部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全面落实“五级书记”为民办事解难题工作部署,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聚焦民生热点、紧盯基层群众关切,着力解决基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坚持上门问需,到群众中去、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善于运用“望闻问切”的方式,在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意,摸清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发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社区治理、建设乡村文体活动阵地等问题2210个,解决问题1131个。抓住群众反映最突出、最急迫、最强烈的民生实事,在认真分析、反复研判的基础上,确定462项民生项目、468项为民办事项。


“要千方百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成果的持续巩固和拓展、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昭通市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但农村垃圾收运处置设施覆盖率不高、污水收集处理达标率低等问题仍然突出。昭通市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两污”治理为重点,以村(社区)为单位,进行全覆盖整治提升,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昭通市制定规划,投入资金等措施,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补齐“两污”基础设施短板,通过持续推进绿美乡镇、绿美村庄、绿美公路行动,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整治,让干净整洁成为村庄常态,力争到2025年,全市建成22个省级绿美乡镇、26个省级绿美村庄、15万户美丽庭院,全市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生活污水治理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73%、55%、90%以上。


“基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仅要记在本本上、印在心坎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昭通市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放手,坚持以学促改、对标对表查症结,坚持问题导向、动真碰硬治病灶,坚持常态长效、建章立制除顽疾。通过聚焦是否紧盯群众急难愁盼、是否围绕群众关心关注、是否近期能够落地见效“三问”建项目,聚焦看项目计划、看统计报表、看实际情况“三看”抓进度,聚焦查项目进度、查工作现场、查群众口碑“三查”验成效“三问三看三查”,办理民生项目462项。同时,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统筹规划11821个基层党组织,采取“党支部+志愿服务”“党员+志愿服务”的模式,引导190367名党员有效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的需求,为民办实事21860件。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