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人才工作 >内容详情
董文渊:“竹”梦三十余载 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4-08-16 15:00:00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微昭通”微信公众号(大关县融媒体中心 何桂花 文/图)
      在昭通市大关县的崇山峻岭间,有一种被誉为“竹子界大熊猫”——筇竹。说起筇竹,当地的广大干部群众总会想到西南林业大学的“筇竹教授”——董文渊。三十多年来,董文渊教授以科技赋能筇竹产业,引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董文渊查看人工种植筇竹长势


初识筇竹,情定大关

      1993年7月9日,对于董文渊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被西南林业大学(原西南林学院)选派到大关县担任副县长,开启了他与筇竹的不解之缘。

      初到大关,董文渊就被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筇竹资源所吸引。他发现,虽然大关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但筇竹这一独特的资源却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调研中,董文渊发现当地的筇竹笋味美鲜嫩,深受市场热捧,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种植和管护及过度开采,当时的筇竹面积逐年递减,筇竹资源也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于是,他毅然决然要将筇竹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让这片绿色的宝藏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科技兴竹,“绿”染乌蒙

      为了攻克筇竹人工繁殖的技术难题,董文渊带领团队深入山林,开始了艰苦的科研攻关。

      研究之初,董文渊和团队吃住在山上,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就烤洋芋充饥;科研经费不足,就自己掏钱。为了弄清筇竹昼夜生长规律,他们整夜蹲守在深山的窝棚里,每隔2个小时就要测量30根竹笋的生长高度和粗度,记录实时气温、地温等信息。

      持续地付出,让董文渊团队系统掌握了筇竹生长发育的第一手数据。经过漫长的试验研究,最终攻克了筇竹人工繁殖的关键技术,并在1998年用筇竹开花结出的种子成功培育出了竹苗。随后,董文渊团队又相继攻克筇竹容器育苗、人工造林与高效培育等技术,为大面积推广种植筇竹提供了支撑。

      发展至今,大关县已有筇竹林101.83万亩,占全球筇竹资源总量的70%以上,这片曾经的贫困山区,如今已经变成了绿意盎然的“中国筇竹之乡”。

传经送宝,培养能人

      为了让当地农户掌握筇竹种植、管护技术,董文渊教授带领团队在木杆镇建立了筇竹种植基地和培训中心,定期举办培训班和现场指导活动,无偿向农户传授筇竹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越来越多的农户成为筇竹产业的行家里手,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土专家”相继出师,成为当地的致富能人。身患残疾的罗坤恒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罗坤恒原本是当地外出务工的农民,2018年回到家乡后,在董文渊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种植筇竹。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竹林面积已经达到了几百亩,年收入已达到10多万元。

首届筇竹文化节上

董文渊(右)介绍大关筇竹发展情况


发展产业,乡村振兴

      有了董文渊团队的科技赋能,大关县的筇竹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并实现了量与质的飞跃。2017年,大关县将筇竹产业定位为“一县一品”特色产业;2018年,大关把筇竹产业调整为“一县一业”,便倾全县之力全链条发展筇竹产业,将筇竹这一珍稀保护竹种推向产业化。实现了筇竹从珍稀濒危到产业化发展的“华丽转身”。

      如今,大关县已培育发展笋材加工企业12家、涉竹集体经济组织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66个,成为全省唯一的“一县一业”筇竹笋产业特色县,唯一的筇竹笋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县,唯一以筇竹笋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县区。

      2023年,大关县竹产业综合产值已达20.8亿元,竹产业发展受益群众达17.3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2.5%。筇竹不仅成为乡亲们的“摇钱树”,更是支撑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如今,62岁的董文渊教授仍然带领着他的团队深耕筇竹科研领域,长期穿梭在深山林地的科研一线,用科技的力量让筇竹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