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人才工作 >内容详情
全力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才新高地
发布日期:2023-03-06 09:27:46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云组轩

核心阅读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一鲜明要求,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云南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随着国家共建“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开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正在由末梢变前沿、由边缘变枢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云南考察,提出“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系列重要指示。云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全力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才新高地和区域性人才中心,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聚焦人才政策分散、制度不优等问题——

迭代升级人才政策

>>>完善“1+3+N”政策体系,优化整合人才计划,加强配套措施保障

相较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云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人才和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不强,在政策支持、产业基础、工作待遇、生活条件等方面优势不明显。

“人才是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滇之基。”2022年2月16日,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抓住人才这个根本大计不动摇,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才新高地和区域性人才中心。

为破解人才引进难、作用发挥难、成果转化难等问题,云南紧紧围绕“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才新高地和区域性人才中心”战略目标,着力推动人才政策整合实施、迭代升级。2022年以来,先后编制《云南省“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云南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关于人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制定支持柔性引进人才实施细则、人才培养激励实施细则等21项配套措施,形成了以《规划》为引领,以《意见》《办法》《措施》为支撑,以系列《实施细则》为补充的“1+3+N”政策体系。

目前,各项政策已逐步落地,特别是“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实施后,得到了广大人才、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2022年共有1336名高层次人才、32个团队分别入选个人专项、团队专项,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一次性工作生活补贴最高达100万元,入选计划人才申报的项目支持经费最高达1000万元,同时享有多项人才礼遇。

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团队负责人杨斌教授说:“‘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有利于高级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让想做事、能做事的人得到有力支持,我们团队就是受益者。”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团队开发的系列冶金新技术,解决了冶金行业多项“卡脖子”难题,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2022年团队入选首批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顶尖团队,获得一次性100万元团队建设经费支持,还可以申请最高3000万元项目经费。

“云南对基础研究很重视,给人才的支持和待遇也好,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来这里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韩占文扎根云南多年,在他看来,云南新出台的人才政策,对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大有裨益。

一花引得百花开。在省级政策的引领下,各州(市)也结合实际,组织实施春城计划、苍洱人才霞光计划、珠源英才、雨林英才、兴丽英才、兴边英才等人才计划,人才政策创新力度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集聚步伐不断加快。

聚焦人才交流合作不够紧密、平台载体薄弱等问题——

打造创新合作平台

>>>搭建国际化高端人才交流平台,深化“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

2022年11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名医工作室揭牌仪式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名医工作室落户云南,是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达成的人才智力合作项目之一。近些年来,为解决人才交流合作不够紧密、创新创业平台载体薄弱的问题,云南不断加大人才交流平台、创新平台、合作平台建设力度,充分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以“智汇彩云南·共谋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于2022年11月召开,德国、以色列、印度等30多个国家共计138位国内外领导嘉宾、院士专家和企业家出席开幕式并参加有关活动,搭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促成人才智力合作项目201项,引进高层次人才179名,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1个,与131个创新主体建立合作关系。

同年12月,首届腾冲科学家论坛在云南腾冲市举办,共有外国嘉宾、院士专家、著名大学校长共计130多人出席论坛,促成22个人才智力引进项目签约,引进院士专家团队10个、高层次人才130名,着力打造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的“科技达沃斯论坛”。

在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招才引智的同时,云南依托动植物、有色金属、新材料、天文观测等独特科研资源,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共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重点实验室12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676个,为人才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支撑。

“云南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拥有很好的科研条件和项目支持,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天堂。”来自泰国的荣提瓦·普康萨克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名在站博士后。据她介绍,在云南求学搞科研这些年,她得到相关部门对事业、生活上的支持和关心,使她在科研上实现了突破。

云南持续深化与国内外知名“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省政府与27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各地各部门与相关院所校企签订合作协议1470项,32家新型研发机构落地云南,有力服务发展。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西南联合研究生院,遴选20名院士、184名“杰青”和“长江学者”等高水平专家担任“双导师”,完成首届300名硕士和100名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努力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前沿学术研究基地。

聚焦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人才战略支撑不足等问题——

科技赋能创新驱动

>>>把人才链嵌入产业链,绘制“产业地图”和“人才图谱”,下放产业人才职称评审权

一直以来,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新兴产业占比低、创新驱动引领作用不明显、人才战略支撑不足等问题始终是制约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和痛点。

为稳步推进产业强省,云南着眼人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把人才链嵌入产业链,探索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模式,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铝、光伏产业、先进制造、绿色能源等12个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加速推动产业升级、人才吸附,同步绘制“产业地图”和“人才图谱”,编制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精准引进培养产业急需人才。

“核心技术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命门’,也是企业做优做强的根本保障。”这是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人用疫苗研发、生产、销售的生物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款、世界第二款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成为全球第二个生产该疫苗的企业。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了与中国军事科学院、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中国首款mRNA新冠疫苗临床前研究,同年6月获得临床研究批件并同步启动生产线建设。

去年以来,云南启动科技副总及产业导师选聘,发布科技副总岗位166个,聘请科研人员兼任企业科技副总;发布产业导师岗位84个,聘请企业高管、技术专家兼任高校产业导师,引导人才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下放产业人才职称评审权,开展领军企业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试点工作,经确定为试点的重点产业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领军企业,评选当年可自主认定1名产业创新人才或1名首席技师。新调整的省委联系专家中产业一线专家占比达70.7%,在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增设“产业创新贡献类”奖项,高层次人才创办重点产业科技型企业的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院士(专家)专业产业园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最高1亿元经费支持,激励产业人才加大科技攻关。

目前,已累计引育4000余名各类高层次人才,突破重大关键技术800余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540余个,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聚焦人才引聚难、拴心留人难等问题——

精准服务涵养生态

>>>推行“兴滇惠才卡”,多层次、差异化做优人才安居服务,出台便利化服务措施10条

环境是人才竞争的软实力,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为解决人才引聚难、拴心留人难等问题,云南既拿出真金白银,也付出真心实意,着力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精准化服务,持续优化人才宜业宜居生态。

2022年11月12日,云南第一张“兴滇惠才卡”正式发放,为高层次人才提供12个方面26项服务,涵盖医疗保障、子女就学、配偶(子女)就业、住房保障、交通出行、金融服务等方面。如今,云南向符合条件的人才共发放5000张“兴滇惠才卡”,各类高层次人才纷纷表示,可持卡在各类场所和场景顺畅、便捷享受服务,既安心又省心。

在人才安居方面,云南制定《关于加快推进人才住房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投融建管营”并进,多层次、差异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解决青年人才阶段性安居困难。目前,全省各地已建成人才公寓6500余套,逐步构建起免租金、全配套、强补贴“三位一体”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

“回到云南,既回馈家乡、服务家乡,也得益于这里干事创业环境。”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的“80后”冯晶,如今已是昆明理工大学的一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们团队研发出目前本领域全球最高使用温度的热障涂层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家核心装备的“卡脖子”难题。

云南实施《外国人才来云南工作便利化服务措施十条(试行)》等政策,做好外国高端人才和外国专业人才来滇工作交流的服务保障,为其松绑、减负、赋能,优化外国人才在云南工作生活环境。

“我在云南工作生活了17年,也拿到了中国的绿卡,算是半个中国人、云南人了。”被云南省政府授予外国专家“彩云奖”的在滇德国专家迈克尔,长期在云南开展农村幼儿教育、社区发展、健康营养、传染病控制等多个领域的工作,“我很幸运能够见证并参与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我对云南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迈克尔说。

云南的发展依靠人才,发展的云南呼唤人才。当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611万人,人才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年提升。云南正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广纳天下英才、共创美好未来!



俯瞰昆明市滇池沿岸,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涵养着人才发展生态。


2022年11月,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人才工作专题展举办。


在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上,来滇留学生咨询人才政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左三)在澜沧县蒿枝坝指导村民开展林下三七种植。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中)与团队查看洱海水稻试验田苗情。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