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内容详情
【先锋对话】大道通达,看昭通如何实现“交通强市”
发布日期:2022-09-20 08:55:56     来源:红色扎西


曾经,在世人眼里,盘旋于昭通长山大水之间的,是不可逾越的“人间鸿沟”。这里的大山险峻得让人难以想象。交通闭塞,严重制约着昭通的经济社会发展。

“十三五”以来,昭通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短短5年多时间内,打通了出滇入川进黔11条大通道。“公铁水航邮”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向好的发展态势,从首次通航到正式通邮、从第一条路到高速公路、从机场起步再回归客运、从人背马驮到运输方式不断丰富,“公铁水航邮”遍地开花,为昭通市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本期对话,一起跟随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的脚步,来看看昭通市如何破解资金、技术、人才、管理难题,实现“交通先行”到“交通强市”的转变。

(建议在WIFI下观看)

过去5年,昭通市平均每天建成400米高速公路、硬化11千米农村公路,这样的速度令人惊叹,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李建梅(昭通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昭通市交通运输局机关党委书记):

凿山开路、劈波架桥,水陆通达是昭通人千百年来的梦想。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全力加快综合交通建设,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全市抢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黄金期”,深入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全力推进以高速公路为引领的综合交通建设。
为解决技术难题,昭通市组建了由35名专家组成的外援团,对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重大工程技术等给予咨询指导;聘请专家对本土人才进行培训,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副高及以上工程师,从“十三五”初期的2名增加到157名,为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面对各种“硬骨头”,各级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付出了巨大努力。工地上,各临时党支部、党员先锋队、党员突击队带领技术员、工人在各条公路、路段、桥隧顶着严寒酷暑攻坚克难。
正因如此,过去5年里,昭通市取得了平均每天建成400米高速公路,平均每天建成(硬化)11千米农村公路,平均每天建成5.5千米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可喜成绩。

△昭通市全力推进以高速公路为引领的综合交通建设

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巨大,而昭通市经济并不发达,你们如何克服融资困难?

李建梅:

昭通是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年收入不高,而每修建一公里高速公路就需要1.7至2.5亿元人民币。因此,要想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难如登天。
面对投资巨大的高速公路建设,我们首先在引进金融人才方面下硬功夫。昭通市先后实施“凤凰”“鲲鹏”“雏鹰”“归雁”等人才计划,引进金融等领域36名高层次人才、130名优秀紧缺人才。同时,采取常规招标、打捆招标、DBFO(设计一建设一融资一运营)模式、一事一议、引进大中型企业参与,创新推进高速公路建设。
作为全市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主体,昭通市高速公路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创新融资模式,为全市高速公路建设的稳步推进提供了资金保障。在融资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一条路制订一个融资方案,力争做到每条路都有资金支持,创造性地开展投融联动,主动寻求与中电建、中铁建、中交建等央企合作。

作为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主体,听说你们公司在融资方面创造了“六个第一”,请介绍一下。

李文龙(昭通市高速公路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近3年来,公司不断探索、创新融资工具和融资方式,为全市高速公路项目开拓了众多融资渠道。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公司的资本运作实现了“六个第一”:即设立昭通第一只交通产业基金用于高速公路建设;全省第一家发行高速公路和港口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第一次利用省级审批权限撬动大项目银团贷款融资,这是全省高速公路融资模式的重大创新;第一条PPP模式高速公路获中长期贷款支持;昭通市属企业第一回“走出去”融资,到昆明、上海等地举行融资推介会,目前已达成200余亿元融资意向;云南州市国企中,我们第一个推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统筹资金调度,提高资本运作效率。
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昭通市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658亿元,占全省的14.4%,以平均每天近1亿元的投入,连续5年位居全省各州市前列。

△大山包一级公路施工现场

昭通市因地制宜编制实施的《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全国第一个高速公路建设地方标准,这个《指南》起到了哪些作用?

李建梅:

昭通的高速公路大多需要穿山越河,途经路段最高海拔1982米,最低海拔480米,桥隧比极高,部分工程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施工难度。
为此,我们邀请国际国内知名专家、院士及各类人才,亲临实地、重走古道,对昭通综合交通规划问诊把脉,集思广益。最终,组织专家和项目现场技术人员编制了全国第一个高速公路地方标准《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用于指导高速公路建设。
《指南》创新性地提出了滇东北山区高速公路基于我国载重汽车性能特性的连续纵坡设计方法,连续上坡、下坡方向分别采用不同的平均纵坡指标;提出了滇东北山区高速公路基于运行速度的设计理论、方法,以及与地形条件相适应的设计速度分段原则。其技术成果已在串佛高速、格巧高速、宜昭高速、昭泸高速、镇赫高速、宜毕高速、都香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成功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运用《指南》标准,昭通市高速公路建设成本降低约60亿元。昭通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制订高速公路地方标准的地级市。

昭通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质构造复杂,修路难度巨大。施工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难?

张学辉(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大永高速A4标段项目总工程师):

确实,在乌蒙山区建高速公路就是“啃硬骨头”“打硬仗”。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地质条件较差,项目施工过程中经常遇涌水、暗河、围岩破碎等不利施工条件。比如,大永高速公路建设中第一个贯通的长隧道黄华隧道,单洞全长5416米,这个隧道是目前我遇到的难度最大的工程。黄华隧道洞口地势险峻,洞内围岩多变,经常遇到涌水、突泥、溶洞等不良地质条件,给机械施工带来了严重困难。因此,大部分时间不是放炮就是靠人工挖,修建其他隧道每天能进尺3到4米,而这个隧道却每天只能进尺1到2米。自2019年4月进洞开挖以来,总共历时28个月。
然而,为确保项目如期建成通车,我们多次召开专家会议攻克难题,在技术上确保项目方案技术安全,严控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

△隧道施工

据了解,除高速公路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昭通市铁路、水运、航空建设也全面开花。

李建梅:

是这样的。过去昭通路难行远比蜀道难。今天的昭通,除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航空、长江航运建设也取得巨大成就,初步形成“水陆空一体化”,实现了千百年来昭通人不敢想象的“大道昭通”。
水运方面,“万里长江第一港”水富港扩能改造一期工程中嘴作业区建成投运,由每年吞吐量65万吨的小码头跃升为千万吨级的云南省第一大枢纽港口,初步具备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和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条件。全市通航里程465公里,3000吨级船舶可沿长江黄金水岸直达上海。
民航方面,“十三五”期间,昭通机场通航城市由“十二五”期间的3个提升到12个,架起了昭通与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地区“四大区域”的“空中走廊”。与此同时,投资20.77亿元的昭通机场迁建工程历经“十年长跑”获批,将于2024年建成投运。
铁路方面,2019年12月,成贵客专铁路建成通车,标志着镇雄、威信迈入高铁时代,昭通高铁实现“零”的突破,铁路运营里程达317公里(其中高铁里程79公里),7个县市区通铁路。目前,渝昆高铁昭通境内全线开工,叙毕铁路、昭通扶贫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推进,攀昭毕、昭六、宜西攀铁路和合盛硅业、镇雄磷煤产业园区铁路专用线等项目也正有序推进。

成贵客专铁路建成通车

11条“出滇入川进黔”通道的打通,对昭通市经济发展格局带来哪些新的变化和机遇?

傅再胜(昭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今年7月8日,宜昭高速公路(二期)和青水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全长236公里的宜昭高速公路成为出滇入川的又一条省际大通道。随着这两条高速公路的贯通,昭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11条(段)共921公里,跃居全省第4位。
这意味着云南通往南亚、东南亚和通往内地又增添了重要通道,强势助推昭通乃至云南快速融入成渝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同时,昭通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枢纽地位得以强化,“2小时经济圈”更加活跃。商贸物流得到拉动,招商引资取得突破,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预计到2025年,昭通市初步形成高水平互联互通对外通道新格局:全面完成县县通高速,金沙江航道更加畅通便捷,昭通新机场以及渝昆高铁昭通东站建成并投入运营,昭阳客运枢纽工程加速推进……实现高铁、机场、公交、长途客车、出租车无缝换乘,初步建成市县乡村四级物流体系,基本建成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昭通市现已打通11条“出滇入川进黔”大通道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昭通市世代深居大山的群众带来了哪些便利?

罗光华(昭通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昭通拥有很多令人自豪的称谓——“革命老区”“苹果之城”“洋芋帝国”“天麻之乡”“彝人故里”……但因为受交通等因素制约,昭通群众曾被贫困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没有路,就没有更好的出路。所以,世世代代乡亲们难以往来,老死走不出大山。不是他们不想走出去,实在是“有脚无路”。这些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昭通不通”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
交通条件的改善,拉近了大山与世界的距离:巧家县茂租镇鹦哥大桥建成通车,让鹦哥村的村民进县城少走90多公里。永善县月亮湾大桥建成,2万群众彻底告别了依靠溜索和渡船通行的历史。大桥附近大兴等乡镇生产的枇杷、砂仁、花椒等农产品源源不断运到对岸……
交通条件的改善,缩短了运输时间,缩减了运输成本,也加快了昭通苹果产业、竹产业、马铃薯产业、特色养殖业、天麻产业、花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让昭通苹果、巧家红糖、彝良天麻等农特产品,从西南边陲横跨大江南北,上了一线城市寻常人家的餐桌。
原本较为偏远的地区也尝到了旅游经济带来的“甜头”,吃上了“旅游饭”,旅游业成为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很多农户开始经营起“农家乐”,吸引了不少市民到农村品尝农家菜,观赏美丽的田园风光。

△“万里长江第一港”水富港扩能改造一期工程中嘴作业区建成投运(杨旭东 摄)

随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建成,昭通的区位优势得到显著发挥,通江达海的态势逐渐形成,“磅礴乌蒙、神奇昭通”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有力推动昭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的昭通已挥手告别贫困,蓄势待发。昭通的明天,给人以无限期待。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