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内容详情
经验做法丨“五网”织牢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幸福生活!
发布日期:2021-04-21 09:37:57     来源:红色扎西


“五网”织牢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幸福生活

——昭通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  李红芬


昭通市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腹地,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在诸多致贫原因中,“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状况尤显突出,全市35.47万人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冷凉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为此,昭通市在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中,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啃下脱贫攻坚最硬骨头的“铁齿铜牙”,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构建起党建引领、党政齐抓、组织兜底、社会参与、干群连心的高度组织化格局,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过上小康幸福新生活。


一、织密织牢“组织体系网”,构建坚强有力领导新格局。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贯穿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锁定、安置区选址规划建设、组织群众搬家、后续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中,全面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责任,真正做到易地扶贫搬迁推进到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跟进到哪里。建立执行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专门成立搬迁安置局负责此项工作。在靖安、卯家湾跨县搬迁任务重的安置区,成立党工委(管委会),抽调涉迁县(区)和乡镇干部集中办公,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仅半年时间就完成安置区建设,一个月完成群众搬迁。建强安置区组织体系。按照“具备单独成立党支部条件的,就在安置点成立党支部;不具备单独成立党支部条件的,党员纳入安置点所在村(社区)党组织管理”的要求,共成立38个社区,建立党组织226个,把搬迁的4693名党员全部纳入组织管理。选优配强管理服务干部队伍。从市直部门抽派36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到靖安、卯家湾党工委工作,昭阳、鲁甸、镇雄等县区抽调一批优秀年轻干部专职负责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成立后,昭阳区等地选派副乡(镇)长、优秀干部到安置区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一大批优秀的干部进入安置点,负责做好搬迁群众工作。



二、织密织牢“服务保障网”,创新服务搬迁群众新模式。通过建好服务阵地、理顺服务体系、健全服务机制,精准管理服务到户到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全天候、保姆式服务。建好公共服务阵地。严格对照省委省政府“50个有”要求,在安置区同步配套建设学校36所、社区配套建设卫生院或卫生室、派出所和警务室、“一水两污”等项目,水、电、路、气、网一次性“五网”全通,4039名儿童、20037名中小学生就近入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搬迁群众人人拥有签约医生,提供“一站式”报销和上门服务。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实行“党组织+为民服务站+产业就业工作站+警务工作站+教育卫生工作站+党群工作站”的“1+5”组织设置模式,运用35个党群服务中心,组建44个便民服务工作组,配备社区干部537名、楼栋长827名,扎实做好搬迁群众的培训、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让搬迁群众找得到人、办得了事。创新服务管理模式。创新“红黄绿”动态管理模式,对35.47万名群众逐一研判、动态更新、精细管理。把重度残疾、留守儿童、独居高龄老人等标注为“红灯”,由挂联党支部书记、楼栋长进行日随访,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将有重病人员、收入在脱贫边缘、三四级残疾等标注为“黄灯”,由党员中心户、楼栋长进行周随访,挂片社区干部旬随访,强化动态监测预警;对收入稳定、脱贫质量较高的标注为“绿灯”,由挂片社区干部进行旬随访;所有群众包保干部进行月随访,做深做细做实群众工作,防止脱贫人口再返贫。


三、织密织牢“发展致富网”,开辟巩固脱贫成效新路子。把转移就业、产业发展作为增加收入的重要举措,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保障。充分就业保障稳定脱贫。依托省内外141个流动党员党组织,建立211个务工就业服务站,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省外转移就业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疫情期间“点对点、一站式”输出劳动力“五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在昭通召开。盘活资源促进持续增收。在迁出地,盘活搬迁群众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集中流转8万亩发展规模化产业,让群众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迁入地,整合资金建设蔬菜、食用菌大棚和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产业就业支撑。规划建设城市商业综合体,通过集体包租或多样式分租让群众有分红收入,9个万人以上安置区2020年获得出租收益3825万元,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在昭通举行。龙头带动增强发展后劲。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苹果、马铃薯、竹子、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699个,完善龙头企业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贫困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搬迁群众增收。全省推进“一县一业”现场会在昭通召开,党建引领产业扶贫组织化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



四、织密织牢“基层治理网”,打造创新社会管理新标杆。探索创新“基层党建+社区管理+群众自治”治理模式,引导搬迁群众共建互助,推动形成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建立严密治理网格。对安置区实行三级网格化管理,社区为第一级网格,落实“党组织+警务室+治保会+群防群治巡防队”管理责任;各片区为第二级网格,落实“包片社区干部+支部书记+警务员+片区治安巡防员”管理责任;楼栋为第三级网格,落实“楼栋长+物管人员+党员中心户+治安巡防员”管理责任,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网格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119起、解决问题31399个。构建治安防控体系。在万人以上安置区,按照一安置区一派出所、一社区一警务室规划,设立派出所9个、警务室28个,成立调解委员会、治保委员会各28个,设置中心警务亭、执勤点94个,组建群防群治巡逻队28支657人,安装“天眼”监控3299个,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在万人以下安置区,根据群众多少,联合社区设置警务室,成立执勤点,把每一位搬迁群众都纳入管理服务。加强重点人群管控。全面开展精神障碍患者、刑释解教人员、吸毒在册人员、社区矫正人员、艾滋病人等重点人群排查登记,有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和帮扶服务。以精神障碍患者、鳏寡孤独群体、特殊困难群体为重点,细化落实“由谁管、如何管”措施,逐一落实日常管护责任,严防重点特殊人群管控不到位引发社会治安刑事案件。


五、织密织牢“干群关系网”,引领开创感恩幸福新生活。认真落实市委“13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引领搬迁群众迈向更加幸福的新生活。延伸民生保障服务链。完善搬迁过渡期民生保障政策,迁出、迁入地无缝衔接做好低保、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教育卫生等保障工作,全市符合救助条件的搬迁对象全部纳入社会救助,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和高中生全部在安置区就近入学。持续跟进包保服务。严格实行挂包联系责任制,统筹安排党委政府部门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党组织开展共驻共治共建,逐户建好民情、就业、收入“三本台账”。教育引导树立新风尚。从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入手,深入开展“三讲三评”和“践初心、摘穷帽,奔小康、感党恩”教育活动,引导贫困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深入开展文明创建,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最美家庭”等评选激励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行积分制管理,把群众日常行为以及参与社区建设、基层治理工作表现情况量化为积分,让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开启新生活、展现新风貌。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