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内容详情
昭通市:提高“组织化”工作质量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发布日期:2021-04-07 14:46:31     来源:红色扎西


提高“组织化”工作质量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昭通市靖安安置区抓党建促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昭通市靖安安置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区,承接了昭阳、大关、永善、彝良、盐津、镇雄6个县(区)39个贫困乡镇229个贫困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9256户40549人,其中党员503人。安置区现有1个党工委(管委会)、6个社区、149个居民小组,共设立2个社区党委、4个社区党总支、13个党支部、89个党小组。安置区自2019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到2020年3月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搬迁入住。短短一年时间,建成了一座占地2177亩、149栋高楼拔地而起的新城,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昭通奇迹”。


靖安安置区惠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陈超(摄影)


2021年1月21日至25日,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会同昭通市委组织部派出调研组,深入靖安安置区蹲点调研、解剖麻雀,详细了解安置区工作情况。调研组认为,靖安安置区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有效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参与进来,将治理网格建到每个楼层、产业就业覆盖到每个家庭、服务保障精准到每个对象、文明培育融入到每个生活细节,为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帮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可供各地学习借鉴。

一、靖安安置区抓党建促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的做法

昭通市委坚持党建引领,以高度的组织化推动搬迁和后续帮扶各项工作往深里走、往实处走,顺利完成了“进城、上楼、就业”三部曲,提高了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迁出地迁入地无缝对接,搬迁组织化贯穿全程。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全程高度组织化推进搬迁工作,在迁入地和迁出地党组织的通力配合下,仅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4万多人的搬迁入住。一是做深做细群众思想工作。组织6.7万名干部深入6个县(区)进村入户开展政策清、就业清、产业清、配套清、家底清“五清”宣讲专项行动,面对面把账算清楚、把政策讲明白,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变“要我搬”为“我要搬”。在安置区建设前,从搬迁群众中推选工程质量监督员,做到图纸交给群众审、选材送给群众定、样板做给群众看,确保把安置区建成“满意工程”。在建设过程中,6个迁出县(区)共组织3000余名搬迁群众分50批次到安置区实地参观,坚定搬迁信心。二是分房过程全程公开透明。逐村逐户对分房方式、流程、要求等进行讲解,确保搬迁群众知晓分房流程。针对参与人数上万、持续时间长的摇号分房过程,在2万平方米的广场设置30条分房通道,抽调1600余名党员、干部、志愿者负责现场引导、后勤保障、物资分发、医疗救护等。采取户户见面、电脑摇号、现场认定、当面签字的方式,确保分房过程公开透明,让搬迁群众满意。搬迁前从未到过县城的袁永江老人感慨道:“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变成城里人。”三是周到细致组织群众搬迁。迁出地成立搬迁工作临时党支部39个,抽调精兵强将3600余人,组成思想引导、义务搬迁、车辆运输、交通安全、信访维稳、医疗应急6个搬迁工作志愿服务队,为搬迁群众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提前建立搬家结对帮扶台账,合理确定每批搬家区域、户数及人数,集中进行搬迁。安置区党工委按楼栋组建149个志愿者服务队,确保每一户搬迁群众都有一名志愿者点对点服务,搬迁过程井然有序,实现零上访、零事故。靖安安置区临时党工委常务副书记魏永翔回忆道:“那种浩浩荡荡又井然有序的场景太震撼了,每个环节都体现着我们党的组织优势。”


(二)建强堡垒织密网格,组织体系建到每个楼层。针对搬迁群众数量庞大、来源分散,稳得住、管得好任务重、压力大的实际,昭通市委把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做到群众搬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一是建立纵向到底的基层组织体系。成立靖安安置区党工委负责牵头抓总,根据党员分布情况,在6个社区成立2个党委、4个党总支,把安置区149栋楼划分为149个居民小组,设立13个党支部、89个党小组,做到支部建在楼栋,确保党的领导直达楼栋、指挥调度直达楼层。二是织密监管到楼层的治理网格。将149栋楼按照2至3层楼为一个网格,划分基本网格646个,构建起“社区—片区—楼栋—楼层”的4级网格治理格局,各网格之间每日一调度,有效增强社区快速反应、精准落实、服务群众能力。其中,“社区”为一级网格,由社区党组织书记任网格长,“两委”班子成员、警务室、治保会、巡防队成员为网格员,负责“面”上管理;“社区各片区”为二级网格,由社区包片干部任网格长,支部书记、警务员、片区治安巡防员为网格员,负责做好片区内矛盾纠纷调解和应急处理工作;“楼栋”为三级网格,楼栋长任网格长,物管人员、党员中心户、责任心强的群众为网格员,负责排查、反映和协调解决群众利益诉求;“楼层”为四级网格,选配646名楼层长,由楼层长和党员中心户负责常态化排查每户情况。三是选优配强干部队伍。从昭阳区的区直单位选派6名优秀干部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从各县(区)抽调120名干部到靖安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以购买服务方式引进社会工作者76名、招募志愿者200余人做好思想引领和文化宣传等工作。在2021年社区“两委”换届中,6个社区成功选举产生第一届“两委”班子,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全部实现“一肩挑”,原下派任6个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干部就地转任第一书记,持续加强帮带指导。


(三)兴产业稳就业双管齐下,增收渠道覆盖到每个家庭。针对搬迁后群众生活成本高、稳定增收难的实际,安置区坚持全要素组织化大力发展产业,全流程组织化推进务工就业,确保产业红利惠及家家户户,就业务工覆盖有劳动力的家家户户。一是大力发展产业,确保家家有产业覆盖。在迁出地,通过盘活耕地、林地、宅基地等,集中流转8万亩土地发展规模化产业,人均安排3000元产业发展资金入股投资,9256户搬迁群众全部通过入股分红、流转土地获得收益。在安置区集中引进江厦吉之汇、贵州葱语、华宝科技等9家农业龙头企业,建成规模化蔬菜大棚3000个,带动搬迁群众通过入股项目或承租经营获得收益。依托4.8万平方米配套商铺,将闲置地块打造成“美食广场”和“儿童乐园”创业项目,积极引导扶持搬迁群众在家门口自主创业增收,目前配套商铺已入驻各类商户或企业317户,带动763户1088人自主创业。二是大力推动务工,确保户户有就业人员。组建1所技能培训学校、签订2家培训机构,定期组织就业培训和招聘会,累计开展培训72期,培训群众7547人次;举办招聘会23期,达成就业协议2142人,为推动搬迁群众外出务工做好前期服务。在安置区建成2.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5家,提供用工岗位2600余个,促进群众就近就业。依托全市在省内外设立的141个流动党员党组织和211个务工就业服务站,打通岗位信息和组织输出渠道,有计划、有组织、成规模向广东、浙江、江苏等用工大省输出劳动力,增加外出务工收入。目前,安置区21258个劳动力已转移就业20195人,占95%,实现每户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一人就业。2020年,靖安安置区就业收入达到3.738亿元,人均年收入达到10580元。思源社区杨明辉夫妻俩在成都务工刚回家过年,他们告诉调研组,“两个人一个月可以拿到八九千元,比在大关天星镇种地时翻了好几倍”。三是抓实兜底保障,确保特殊群体一个不漏。开发物业管理员、片区长、楼栋(层)长、绿化员、保洁员、河道管理员、就业信息员等公益性岗位1379个,保障搬迁群众充分就业。认真落实兜底保障政策,解决城市低保11097人、特困供养107人、残疾人专项补助248人、孤儿补助22人,牢牢兜住特困群体基本生活底线。


(四)因人因户分类施策,管理服务精准到每个对象。针对搬迁群众大多来自边远落后地区,文化素养普遍不高,适应城市环境、解决个人需求、融入新生活存在困难的实际,安置区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建立精细化管理体系、健全精准化服务机制,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全天候”“保姆式”服务。一是创新“红黄绿”精准动态管理模式。对40549名群众逐一研判、标记到户、动态更新、分类精细管理。把重度残疾、留守儿童、独居高龄老人等标注为“红灯户”,由挂联社区干部、楼层长进行“日随访”,防止发生意外事故;把有重病人员、收入在脱贫边缘、三四级残疾、社会治理“六类”重点人群等标注为“黄灯户”,由党员中心户、楼栋长进行“周随访”,强化动态监测预警;把收入稳定、脱贫质量较高的标注为“绿灯户”,由挂片社区干部进行“月随访”,做细做实群众工作。目前,安置区共标记“红灯户”520户1669人、“黄灯户”315户1392人、“绿灯户”8421户37488人。这种因人因户精准施策的动态管理模式,“访”出了各类隐患并妥善处理,“访”出了搬迁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深厚感情。二是着力构建“1+5”服务体系。在6个社区实行“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产业就业工作站、警务工作站、教育卫生工作站、服务小分队”的“1+5”服务模式,新建党群服务中心6个、警务室6个、学校5所、卫生医疗服务机构7个,组建服务小分队8支,以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迁入迁出两地共同组建医疗、教育、民政、综合执法、政务服务等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和“上门式”服务。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建立老年服务中心、四点半课堂等,全方位提供“保姆式”服务。据调研组初步统计,安置区每天共有社区干部、帮扶干部、楼栋长、志愿者等各类人员300余人穿梭于各个楼栋,处理各种具体事务。三是全面实行“三联系”制度。建立推广“机关联系支部、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系”制度,30余家市直、区直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定期到社区报到帮助解决困难,建立接办、交办、督办的“有事找党员”服务工作机制,在楼道公开社区“两委”干部、楼栋长、物管人员电话,搬迁群众只需一个电话,社区干部立即服务到家。思源社区党委书记马煕笑言自己会“七十二变”,经常在水电工、开锁匠、抹灰工等角色间转换,经常在凌晨一两点还接到群众的求助电话。


(五)除陋习育新风同向发力,文明培育融入每个生活细节。针对搬迁群众理念、思想和行动上还没有真正与城市接轨,安置区各级党组织坚持以思想引领为主线、以文明创建为载体,着力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步走”。一是转变生活习惯,培育文明新风。集中开展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公共卫生、健康卫生饮食、自觉遵规守法“五个习惯养成专项行动”,累计组织各类文明素质提升培训100余场,全覆盖培训搬迁群众2轮次。从教群众使用电梯、马桶等小事入手,组织挂钩联系党员、网格员、志愿者全覆盖上门开展“一对一”文明生活习惯养成宣传、操家理务实操示范培训3轮次。组织开展文明楼宇、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比活动,开设“文明积分银行”,对文明行为进行积分,以积分兑换商品,教育引导搬迁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新风、良好家风。二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摆脱“等、靠、要”思想。大力实施智志双扶,结合技能培训、脱贫致富典型现身说法等方式,不断激发搬迁群众发展致富的主体意识。2020年,安置区开展“三讲三评”68场次,通过搬迁群众讲、社区干部评,引导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展现新形象。据统计,安置区共有1099名从未务过工的“庄稼人”开始走出家门务工就业,490名从未做过生意的群众在安置区商业广场摆起了地摊,110名群众租赁安置区商铺当起小老板。三是抓实感恩教育,让群众知道惠从何来。昭通市委在安置区全面开展“践初心、摘穷帽,奔小康、感党恩”教育活动,组建感恩教育宣讲团,坚持每月讲授1场“感恩课”,把党的惠民政策、国家投入、生活巨变讲清楚,增进群众思想、工作和情感“三个认同”,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感谢国家让我们把家搬,离开了老家的高山,来到了美丽的靖安……”每到傍晚6时,安置区的广播就准时响起《相约在靖安》的歌声。在康庄社区,搬迁群众陈开美乳腺癌康复后被选为6幢1单元楼栋长,还和丈夫在楼下的地摊创业园卖起了炸洋芋。她感慨地说:“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不仅要把生活过好,还要为社区多做点事。”


通过上述措施,靖安安置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圆满完成,后续帮扶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成效明显,概括起来有“四个转变”:一是生活环境“大变迁”,搬迁群众的身份正从农民向市民转变。安置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生产生活条件较好,搬迁群众彻底远离了“出门就是山、山后还是山”的恶劣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生存发展条件。二是生产方式“大变革”,搬迁群众的日子正从贫困向小康转变。搬迁群众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产方式,依靠外出打工、就地就业普遍提高了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三是内生动力“大变样”,搬迁群众的思想正从等靠要向自立自强转变。在各级党组织常态化教育引导下,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和精气神明显提升,靠双手勤劳致富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四是生活观念“大变化”,搬迁群众的习俗正从落后向文明转变。经过反复多轮组织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入户帮带、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引导,有力推动了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生活,群众文明程度普遍提高。


当然,全面实现安置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安置区也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比如,管理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基层治理服务力量有待优化、社会组织培育还有差距;再比如,稳定增收压力依然巨大、后续帮扶政策还需完善、思想引领还需常抓不懈等,安置区各级党组织正在抓紧解决。

二、靖安实践的启示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的根本保障。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靖安安置区坚持工作推进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实现资源全面整合、责任全面压实、群众全面发动的做法启示我们,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帮扶,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不断扩大安置区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将党的领导融入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切实增强安置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做好安置区后续帮扶的强大力量。


(二)全面提升“组织化”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功能,把党员群众组织起来,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是云南省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中探索实践出来的成功经验,必须持续推动落实。靖安安置区拓展丰富“组织化”内涵,扎实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做法启示我们,要聚焦巩固脱贫成果、做好后续帮扶工作,进一步丰富完善“组织化”内涵,巩固提升“组织化”工作质量,切实推进产业发展组织化、劳务输出组织化、后续帮扶组织化、思想引领组织化、文明生活组织化。


(三)全面提高群众收入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的核心要求。搬迁后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是搬迁群众“稳得住”的关键,没有稳定收入,“稳得住”就是空谈。靖安安置区产业就业覆盖到户,帮助群众稳定增收的做法启示我们,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必须持之以恒发展产业,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让群众获得更多实惠;必须进一步提高群众就业覆盖面,加大就业扶持保障力度,帮助群众稳岗就业增收;必须健全完善群众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让群众稳定增收、逐步富裕。


(四)全面加强社区治理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帮扶的关键手段。强化安置区社区治理是增强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群众快速融入新生活、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手段。靖安安置区精准聚焦服务对象,推动治理精细高效的做法启示我们,必须通过织密治理网格、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健全物业管理服务机制、建强业主委员会等措施,下足绣花功夫,精准管理、高效服务,不断提高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全面深化文明培育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帮扶的重要举措。持续加强文明培育,是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精神贫困”问题,真正把农民转化为市民的基本路径。靖安安置区全面加强政治引领,文明培育抓到生活细节的做法启示我们,必须持续强化思想教育引领,引导搬迁群众知道恩从何来、惠在何处、饮水思源;必须坚持扶志扶智并举,不断激发他们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必须加大文明培育力度,帮助他们摒弃陈规陋习,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实现物质、精神同步小康。

三、对做好全省抓党建促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搬出来”需要决心勇气,“稳得住”需要用心用力。全省2832个集中安置区中搬迁人数在千人以上的有90个,万人以上的有18个,做好抓党建促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一)按照城市基层党建的标准来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党建工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完成了局部社会重组,以靖安安置区为代表的规模以上安置区,其人口规模、硬件设施等已达到城市化水平,建议以城市党建理念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治理工作。及时做好街道、社区成立工作,配齐配强班子成员和干部,理顺工作机制,尽快让工作从“应急状态”转变为“平时状态”,确保安置区后续发展管理更加顺畅。按照“规模适度、全域覆盖、方便管理”原则,健全辖区内各类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按照城市基层党建“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系统、做活治理、做好保障”的要求,抓好安置区基层党建工作。


(二)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安置区基层治理的制度机制。创新抓好安置区基层治理是实现安置区和谐稳定的关键,搬迁群众生活观念的更新、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关系的重组、邻里关系的调整,给安置区基层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各安置区应建立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基层协商机制、群团带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丰富居民议事协商形式。建立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加大居民小区治理力度。着力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网格化管理格局,推动资源向网格投入、力量向网格下沉、责任向网格压实、措施在网格落实,把基层治理触角延伸到安置区的每个角落。


(三)着力构建功能完备、高效优质的服务体系。与传统的城市社区相比,安置区社区的服务体系还很薄弱,许多本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项目,目前还在由社区兜底保障,安置区服务体系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巩固和加强。要加快推进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综合服务设施覆盖工作,整合服务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推动服务群众常态化。借鉴靖安安置区“红黄绿”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干部、志愿者包网联户制度,重点关注特困群体,对搬迁群众分类精细管理。大力培育和引进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建立健全购买服务机制,推进“三社联动”,支持引导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服务。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大数据、智能化、一体化”的安置区社会治理和便民服务系统,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四)毫不松懈推动产业发展和劳务输出组织化。目前,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不同程度存在产业发展同质化、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实现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压力仍然较大,还需以高度组织化为根本,“扶上马送一程”。要加快制订后续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发展从“短平快”向长短结合、长线布局转变,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将产业发展红利落到群众稳定增收上。要做好务工群众稳岗就业工作,加强务工需求和用工需求的精准对接,加大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组织有意愿未外出劳动力转移就业。要充分利用扶贫车间、公益岗位、自主创业园等,帮扶无法外出务工劳动力就近就业。


(五)持之以恒加强文明生活培育。目前,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搬迁群众对城市新生活中的一些文明习惯已基本养成,但落后的生活习惯仍存在反弹隐患,群众文明生活的培育还要持续加力、久久为功。要进一步总结前期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制度固化下来并持续抓好落实,推动文明生活培育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身边榜样评选活动,以身边典型带动整体文明,不断提高安置区社区文明程度。要持续深化“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通过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加强推进移风易俗和科学知识普及,引导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习,培育文明健康生活习惯。




来源|《云岭先锋》杂志2021年03期 28页(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昭通市委组织部联合调研组)

编辑|任厚道

编审|钱旺禇欣欣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