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内容详情
市委书记作出批示!看大关县木杆镇党建引领高度组织化发展筇竹产业…
发布日期:2020-06-03 16:40:09     来源:“红色扎西”微信公众号



编者按:


近期,市委书记杨亚林、市委副书记朱家伟分别在市委组织部报送的《把筇竹产业真正建成木杆人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大关县木杆镇党建引领高度组织化发展筇竹产业调研报告》上作出批示,要求转发各县市区学习借鉴。

把筇竹产业真正建成木杆人民
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大关县木杆镇党建引领高度组织化
发展筇竹产业调研报告

2020年3月26日至28日,市委组织部派出调研组,到大关县木杆镇就党建引领高度组织化发展筇竹产业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到甘顶村、向阳村、丁木村等6个村和育苗基地、竹笋加工、竹工艺品制作、竹木炭生产等合作社(企业、基地)实地调研,与群众面对面交谈,并同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种竹大户代表、村组干部代表、党员代表等座谈,形成了本报告。



基本情况



木杆镇位于大关县西北部,全镇辖8村1社区43个自然村187个村(居)民小组,共有6565户28804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20户9326人。全镇国土面积238.95平方公里,有林地26万余亩,年平均气温14.6度,年降雨量1335毫米,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竹类特别是筇竹生长。2016年以来,木杆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县关于做大做强竹产业的部署要求,按照“全域种竹、全竹利用、全民致富”的发展思路,以党建引领高度组织化发展竹产业,累计新植筇竹10万亩,改造低产低效筇竹林6.2万亩,全镇筇竹面积达18.4万亩。2019年竹笋产量6000余吨,筇竹产值达8000余万元,人均竹产业收入近3000元;2025年进入丰产后,预计全镇竹笋产量达1.5万吨、竹子产量2.5万吨,筇竹产业产值将突破2.5亿元,木杆镇的“竹扁担”将成为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的“金扁担”,筇竹产业将真正成为木杆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主要做法



木杆镇认真贯彻市委“133”工作思路,立足筇竹发展的自然优势和特色优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为抓手,推动筇竹产业向精细化、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一)创新思维方式,推动思想观念由“靠山吃山”向建设“金山银山”转变。长久以来,群众守着以三江口国有林场为主的天然筇竹林,每逢采笋季各显其能、进山打笋,靠山吃山,带不来高收入,更不能实现脱贫致富。“发展什么产业支撑群众脱贫致富?培育什么支柱产业推动木杆经济发展?走什么样的产业发展道路?”党中央、国务院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总动员令后,木杆镇党员干部带着“产业发展三问”,在深入调研、反复讨论中实现了思想大统一、认识大提升、观念大转变。镇党委、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筇竹之乡、生态木杆”发展定位,树牢“不干则已、干则极致”的登顶意识,“咬住青山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竹文章、打好生态牌,强势推进筇竹产业发展。筇竹实现从放任不管到好田好地种植、从零星种植到规模种植、从出售初产品到开展深加工、从单纯采笋到全竹开发、从群众辅助收入到主要收入来源“五大变化”,木杆镇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华丽蜕变。


(二)创新组织方式,推动组织管理由“自生自灭”向强化“党旗引领”转变。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彻底转变过去放任筇竹自然发展、自生自灭状况,以竹为业、视竹为宝,构建筇竹产业发展组织领导体系、责任分工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以“党建+”引领筇竹产业快速发展。一是构建“党建+”组织领导体系。把党的建设贯穿筇竹产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镇党委书记、镇长担任筇竹产业发展领导组双组长,各村成立由挂钩领导领衔的筇竹产业发展指挥部;培养和发展52名种竹大户、种竹能手进入村“两委”班子,储备13名乡土人才为村级后备力量;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在竹笋加工、竹材利用环节建立党支部2个,夯实了基层战斗堡垒;建立筇竹专业村评选激励机制,争取县级支持,给予获评专业村各5万元经费奖励。甘顶村党总支带领群众用好田好地种竹2600亩,打开了全镇推广好田好地种竹的突破口,全镇已实现好田好地种竹1.3万亩;向阳村党总支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4天内完成筇竹产业园区412亩征地工作,一夜之间迁坟16座,充分体现了基层党组织的强大组织力和号召力。二是建立“党建+”网格管理机制。81名镇、村干部组成筇竹产业发展专班,以1000亩以上连片基地、苗圃基地、加工厂为重点将全镇筇竹产业划分为9个网格,每个网格由1名镇领导、3名技术人员和若干网格员负责,严格落实“六包”措施(包宣传发动、包产业规划、包项目落实、包技术推广、包全程管控、包采笋收笋协调),全程跟踪服务;制订出台网格管理和项目推进责任追究制度,压紧压实镇、村干部工作责任。三是形成“党建+”典型示范效应。以党员干部和党员种竹大户为带头人,以资金、技术、项目、劳务合作为纽带,建立党员与农户“1+N”产业帮扶机制,结成“党群共商联合体”,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组织引导408名党员发展竹产业,占全镇农村党员的73.6%;有27名党员带头创办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村党员成为“领头雁”,辐射带领全镇群众发展筇竹产业。细沙村党员大户刘厚忠领办新兴筇竹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62户群众以1900余亩土地(林地)入股,并流转32户易地搬迁群众“三块地”1500余亩发展竹产业。漂坝村党员廖正红带头创办山溪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方式吸纳39户贫困户参与发展竹产业,现已种竹540余亩,每年带动60余名贫困群众务工,投产后预计可实现每亩产值5000元以上。银吉村党员辉华美创办吉禽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019年高标准规范化培育筇竹苗65亩,32户贫困户“劳务合作”取得收益45万余元。细沙村党员罗坤能种竹100余亩,义务开展技术培训,带动本村260余户群众主动开展杂树间伐和管理抚育,提高了细沙村科技种竹水平。



(三)创新发展方式,推动发展模式由“单打独斗”向规模“抱团发展”转变。大力推广以“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农户”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单家独户“散兵游勇”“各户为战”“单打独斗”的情况,以高度组织化引领规模化、组织化发展。一是引进龙头企业借力拉动。引进贵州红赤水、杭州所氏竹业、深圳市海辉电子科技等5家企业,以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新模式参与基地建设、竹笋加工和竹材利用。杭州所氏竹业首次将筇竹竹材研发制作为原竹家具,在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斩获金奖。昭通靖竹林业有限公司流转林地种植筇竹4000余亩,年均直接带动群众获取务工收入200余万元。二是组建专业合作社捆绑带动。探索龙头企业捆绑合作社、合作社捆绑农户的发展方式,村“两委”领办35个竹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进行产销对接、劳务合作。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或流转方式共集中土地2万余亩,带动农户2346户10586人发展筇竹产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37户9009人。三是集体经济公司补位推动。针对龙头企业不愿投入、合作社和农户无力投入的产业发展短板,建立“村企合一”集体经济公司8个,利用村“两委”组织优势、集体资产优势和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优势,投资建设筇竹产业配套项目,补齐产业发展短板。针对筇竹苗木短缺问题,甘顶村集体经济公司在新街易地安置点流转土地建设育苗基地200亩,吸纳易地搬迁劳动力80人就地务工。针对竹木间伐措施推广难,丁木村等7个集体经济公司合股出资兴办竹木炭加工厂(扶贫车间),收购间伐竹木,以经济利益促使群众主动间伐,既解了间伐措施推广之困,又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加群众收入。四是培育示范大户内生驱动。坚持镇建示范基地、村盯示范大户,全镇共培育50亩以上种竹大户122户,激发群众发展筇竹产业内生动力。银吉村种植大户龙顶学夫妇,将200余亩土地、林地和山地全部种植筇竹,套种黄柏等经济林木,2019年实现筇竹收入13万余元,筇竹丰产后可实现年收入30万元以上,起到良好示范效应,群众称其为“两把镰刀开金山”。


(四)创新生产方式,推动生产经营由“刀耕火种”向高效“科技支撑”转变。把人才技术作为发展筇竹产业的重要支撑,加大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改变过去“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一是引进专家人才支撑。依托大关县委、县政府与西南林大共建的筇竹研究院和竹产业发展研究院,与董文渊教授团队81人、省市竹产业专家9人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引进董文渊教授建立全国唯一的筇竹科研基地5000亩,取得多项种苗繁育、高产高效栽培等科研成果。结合木杆实际,聘请专家制定了《筇竹育苗技术规程》《筇竹栽培技术规程》《笋用筇竹采笋技术规程》《筇竹高效经营技术规程》,全力推进专业化育苗、组织化发展、规模化种植、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生产。二是狠抓适用技术培训。组织筇竹产业专班下沉生产一线,采取种植现场培训、科技示范基地参观考察培训、聘请专家专题培训、生产加工专业培训“四培训”方式,抓好现代种植、精细管理和生产加工技术培训,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员工的科技意识和生产水平,竹笋平均单体重量提高23%,发笋量提高20%,丰产期竹笋产量从平均每亩56公斤提高到每亩450至550公斤。三是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大力推广轻基质种苗繁育技术,全镇建立标准化育苗基地500亩,实现育苗水平和种苗质量大幅提升,造林成活率由2016年前的不足40%提高到90%以上。大力推广“筇竹+黄柏”“筇竹+七叶树”“筇竹+厚朴”等复合经营模式,亩均收入比单采竹笋提升3000元以上。大力推广规范化种植,按照统一连片种植、统一组织模式、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五统一”创建10000亩以上连片基地1个、1000亩以上连片基地11个、500亩以上连片基地81个、100亩以上连片基地249个,打破了长期亩产不足100公斤的低产局面,丰产期竹笋亩产量提高到400公斤以上,示范引导广大群众发起“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的“菜地革命”。



(五)创新扶持方式,推动资金项目由“撒胡椒面”向优化“整合捆绑”转变。改变过去补贴到户、扶持到户“撒胡椒面”扶持产业发展的传统方式,以产业项目为载体多元筹资、捆绑使用,最大限度优化整合资金资源加大筇竹产业发展投入。一是统一规划,整合项目资金精准投入。统筹考虑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科学编制全镇筇竹产业基地建设规划,2018年来共整合退耕还林、产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财政奖补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3228万元,对竹园培植、产业道路、水利设施等进行“项目化”扶持建设,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既解决了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多元筹资,撬动各类资本参与发展。以财政投入资金为引导,提供优惠政策引进贵州红赤水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竹笋加工厂,杭州所氏竹业投资20万元建设竹家具加工厂,大关县开投公司投资300万元建设竹产业园区;做好产业项目包装,已申报地方政府债券基金4.2亿元继续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吸引金融资本助推竹产业发展。


(六)创新产业方式,推动产业链条由“单一竹笋”向实现“全身变宝”转变。打破长期以来只卖竹笋初产品的局面,融入文化创意、康养旅游、科技加工等理念和技术,探索全竹开发、全竹利用,变“向一根笋要效益”为“向全身竹要价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一是“点”上求突破,做优竹笋。创办鑫兴、银河、木圆、国丰等4家竹笋加工企业,年加工竹笋达6000吨,开发出清水笋、盐渍笋和调味笋等10余个系列竹笋产品,远销日本等国。“木杆清水笋”入选农业部《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二是“线”上求延伸,全竹利用。所氏竹业和旭红专业合作社开发拐杖、毛笔、打火机、灯具等竹材工艺产品13种,其筇竹工艺产品在2019年昆明南博会展览,得到市场一致好评。丁木村集体经济公司竹木炭产品已推向市场。三是“面”上求提升,建设园区。随着“第一车间”规模不断扩大,大关县委、县政府以木杆镇为核心推进“一县一业”,在木杆镇向阳村规划分三期建设筇竹产业示范园。第一期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和征地拆迁,将于2020年9月底前建成。项目建成后,将吸引国内大型竹笋加工企业、竹文化创意企业、文旅康养企业入驻园区,大力研发竹笋系列食品、竹纤维、竹家具、竹质功能饮料、竹工艺品、保健竹碳等新型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竹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大的发展红利,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主要成效



木杆镇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高度组织化加快发展筇竹产业,推动全镇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群众收入大幅增加,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一)推动实现了脱贫出列。全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120户9326人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发展、股份合作、劳务合作等形式全覆盖参与筇竹产业发展,现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筇竹达5.4万余亩,户均20亩以上,1998户8983人通过发展筇竹产业稳定脱贫;通过以土地入股、流转和托管等方式,盘活跨县区易地搬迁到靖安集中安置的310户1369人的“三块地”13707亩,有效保障了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木杆镇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32.6%降至2019年底的1.11%,9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出列。2018年、2019年9个村(社区)发展筇竹产业获得集体经济收益达720万元,其中漂坝村集体公司收益突破100万元。


(二)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大量扩大筇竹种植规模,大幅减少玉米等低效作物种植面积,让土地亩均收入从500至800元增长到5000至10000元,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益。笋竹产品开发带动了劳务、物流、电商等服务业发展,实现了由低效种植向高效种植、加工贸易转变,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三增”目标。



(三)培育壮大了支柱产业。截至2019年底,全镇筇竹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51.3%,占耕地、林地面积的70.7%;竹笋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参与筇竹产业发展的农户6200余户,占全镇总户数的90%以上,竹产业发展土地租金(股金)、育苗薪金、抚育薪金、采笋薪金和采竹售笋现金“五金”成为木杆群众的主要收入,筇竹已成为木杆人民增收致富的最大支柱产业。


(四)着力打造了生态木杆。2016年来累计种植筇竹10万余亩,全镇森林覆盖率从72%提高到84%,保护了濒危物种,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让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既为广大山区群众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又让长江上游生态敏感脆弱的乌蒙山绿了起来,让广大群众共享生态改善和绿色发展成果,郁郁葱葱的竹海不仅成为“绿色银行”,更是宜居宜游的“生态氧吧”。




实践启示



木杆镇在大力发展筇竹产业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强化党建引领,以高度组织化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高原特色产业发展路子,初步形成一些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值得借鉴的实践启示。



(一)发挥组织引领优势是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木杆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支部建在竹产业链和示范基地上,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人员分片包保,压实责任,把抓筇竹产业发展作为干部考核的硬杠杠,以铁的纪律和严的举措全力抓好筇竹产业发展,形成了党政同责、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干部下沉、群众参与的发展格局。实践证明,越在产业发展的关键时刻,越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把各级各类力量组织起来下沉一线,形成集中攻坚态势,才能确保竹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提质增效。


(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木杆镇通过大力宣传、教育引导、深入动员群众发展筇竹产业,为群众算清筇竹发展账,让群众从不理解、不支持到支持配合,由“要我种植”转向“我要种植”,积极主动大面积用好田好地种植筇竹。实践证明,发展竹产业必须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来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形成一呼百应、共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加强人才技术支撑是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大关县积极与四川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加强规模化高效育苗等技术研发推广;同时引进生产经营人才,开发竹产品、延伸产业链条,以全竹开发提高筇竹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实践证明,发展产业必须注重引进适用人才和先进技术,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广,不断强化人才和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才能提升竹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核心竞争力。


(四)注重规模基地示范是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木杆镇在推进筇竹产业发展中,注重以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设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基地,形成了示范带动效应,推动筇竹产业朝着精细化、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迈进。实践证明,竹产业发展要通过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的示范基地,让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实现以单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




(五)整合项目资源资金是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木杆镇针对竹产业发展财政投入不足、资金使用低效、难以发挥作用等现实问题,改变过去项目资源资金“撒胡椒面”做法,通过用好政策、整合资金、捆绑项目等方式,打好筇竹产业发展投入“组合拳”。实践证明,必须科学整合各级各类项目资金,优化使用方向、使用结构、使用效率,形成投入合力,才能高质量、高效率推动竹产业发展。


(六)探索延伸产业链条是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战略。农业产业存在“二八”定律,即单纯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所获得的利润仅占整个产业链利润的不足20%,而农产品的制种育种、物流、销售以及深加工环节占全产业链利润的80%以上。木杆镇在推进竹产业发展中,不仅致力于筇竹的增产增收,而且致力于筇竹增值增效,大力培育壮大竹笋加工企业,积极探索开发新产品,建设产业园区,不断提升筇竹产品附加值。实践证明,产业发展不能仅停留在种植和销售初级农产品层面,必须要围绕增加群众收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战略。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