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各地动态 >内容详情
把“工厂”建在家里!彝良小伙在靖安新区“制”出易迁新生活!
发布日期:2020-05-15 10:58:49     来源:“红色扎西”微信公众号


暮春四月,随着靖安新区31000余名易迁群众搬迁入住,新区内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在位于惠民社区1幢1单元1101室的房间内,不时发出“哒哒”的声音。笔者寻声拜访,经询问得知,原来是云南彝良柳溪乡搬迁到新区的丁昌勋正在制作夏季T恤。



进入丁昌勋家里,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沙发、茶几、电视机等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而是一大张裁床,几乎占了整个客厅。丁昌勋正在娴熟地操作机器,已裁剪成型的布料来来回回地从针线下穿过,丁昌勋母亲罗孝文拿着剪刀帮忙剪掉新衣服线头。



看到笔者进来,罗孝文放下剪刀,一边热情地招呼笔者喝茶吃水果,一边带领笔者参观他们的“厂房”。


进入到主卧,两台缝纫机、两台坎车、一台锁边机、五颜六色的线和布料映入眼帘,丁昌勋将“办公”地点布置得井井有条,虽然稍显拥挤,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服装厂”的雏形已然呈现。


稳重、腼腆是丁昌勋给人的第一感觉。面对笔者的采访,丁昌勋含羞带笑地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91年出生的丁昌勋,家有六兄妹,他在家排行老三,父亲残疾,哥哥姐姐已各自成家,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外务工,最小的妹妹在昆明读大专。



“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是相邻几个社筹钱租农户房子提供给我和同村的孩子们上学,老师也都是临聘的,有时候一年要换几个地方和几个老师,从五年级开始就要到离家10多里的村里去上学,来回要走4个多小时,我每周五回到家,周日带着一周的口粮(玉米面)交去食堂,一日两餐和住宿都在学校。”谈到学习,丁昌勋悻悻地向笔者诉说着童年岁月。


由于家庭贫困,丁昌勋上完小学5年级后就辍学了,十几岁便外出到浙江省桐乡市一家服装厂打工,在工厂的7年时间里,勤学肯干的他学得了一身娴熟的制衣手艺。


搬迁前在老家,丁昌勋全家以种玉米为生,每年喂两头年猪宰杀后改善生活,喂1头黄牛卖了贴补家用,住的房子是丁昌勋祖辈们1958年修的土木房,70年代借给村集体当公房炕玉米被压成了危房,因每年的收入只够解决全家多口人的温饱,所以一直未能翻修。


2018年3月,包保丁昌勋家的乡村干部上门动员他们免费搬迁到靖安安置区,他们全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今年2月23日,在经过严格的体检、消毒后,他们全家戴上口罩,在当地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搬到了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成为了靖安新区的一名主人。



“原本想着搬完家就回到原来的工厂上班,但由于受疫情影响,工厂一直无法复工复产,为了不在家坐吃山空,所以我就开始思考制作服装的事。”丁昌勋捋了捋嘴上的口罩向笔者说道。


开一家自己的“服装厂”,一直是丁昌勋这些年来的愿望,以前没有房子,也没有资金,所以他一直没办法做这个事情,如今他们家在靖安新区免费分得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除了厨房和几间客房用于日常生活起居外,客厅和主卧可以腾出来使用。他和父母商量后,便迈出了“开服装厂”的第一步。


“幺女儿读书花的十多万学费和生活费都全靠丁昌勋这些年打工来贴补,现在搬进新房子,各种条件都方便,我们老两口没给他创造着一点点财产,儿子想自己出来创业,我和他爸爸都支持他,再穷都要帮他。”罗孝文含泪向笔者说到。


“我这点比较简陋,但还是投资了6万多,我家没有这么多钱,找亲戚和朋友借了些钱才置办起来,设备是从浙江台州发过来的,布是从广东发过来的,我买都是质量好的纯棉布料,我身上穿的这件保暖内衣就是我自己做的,邻居们看我穿在身上好看,质量也好,就给我买了几套。”丁昌勋边说边脱下外衣,向笔者展示自己身上的保暖内衣。


目前,丁昌勋的“服装厂”虽然刚刚起步,但他已经联系了天津的朋友帮忙找批发商,同时也在本地遍寻销路,等衣服做好通过验收合格后就批量生产。


“以前书读少了,只能靠学门技术来傍身,如今党和政府把我扶上了马,我就想专心的拼一下事业,等生意做上路了,我就在新区租个门面,把门店开起来,把安置房腾出来娶个媳妇,让一家人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谈到未来,丁昌勋虽有些许惆怅,却也满怀憧憬.....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