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各地动态 >内容详情
提高组织化!昭通人社:建立精准对接平台 推动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发布日期:2019-12-26 11:14:26     来源:红色扎西


昭通市人社系统把抓好就业扶贫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举措,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载体,凝心聚力,尽锐出战,扎实推进全市农村劳动力有序稳定实现就业。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的“133”工作思路,设身处地为群众想,将心比心帮群众算,全面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内生动力。针对农村劳动力存在的“不想去、不敢去”等问题,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实现思想、工作和情感三个认同”的“133”工作思路,把做深做实做细群众工作作为推动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巩固提升“四粒扣子”的全过程,结合贫困对象精准识别摸底调查、“村村清、户户清”行动、易地扶贫搬迁“五清”、“小手拉大手”宣讲、零就业家庭清零百日行动、就业扶贫百日攻坚大会战等活动,组织县乡村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脱贫摘帽督导员、结对帮扶干部等力量,挂钩联包到每一个贫困劳动力,大力开展精准到人的劳动力登记摸底和就业意愿调查,帮助群众算清收入对比账、掌握就业扶持政策、获取就业岗位信息、了解身边人外出务工情况,坚定外出务工的信心和决心。




坚持以提高组织化程度为根本,精准对接就业意愿、就业技能、就业岗位,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稳定就业。针对如何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支撑这一现实问题,人社部门始终坚持从提高组织化程度入手,着力健全完善精准对接平台机制,统筹整合市内市外资源,以高度组织化推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一是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在所有贫困乡镇和5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区建立195个就业创业服务站,聘请1736名就业扶贫信息员,将就业服务网格扩展到全部27014个村(居)民小组。将相关政策和岗位信息印制成图文并茂的宣传册,通过召开村级宣传推介会、就业服务进农户等活动,逐户逐人进行政策宣传、岗位推送,对未就业的劳动力每月上门1次宣传就业创业帮扶政策,“滴灌式”推送岗位,每次推送包含省外、省内、县内3种岗位,在与劳动力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一一确定就业意愿,一一制定就业帮扶方案。建立村级就业务工交流微信群,适时将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申报流程、岗位信息等内容在群内进行推送,利用挂包干部与群众一对一发微信、短信等各种形式,扩大政策和岗位宣传推送广度,确保政策宣传100%全覆盖、岗位推送100%全覆盖、意愿确定100%全覆盖、包保帮扶100%全覆盖。二是建立能力提升机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农村实用技术等为重点,统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探索实施“企业招工+免费培训+定向输出+劳动力就业”“上手式、上岗式、上门式”和建立“生产模拟车间”等培训模式,全市开展技能49.57万人次(贫困劳动力26.59万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36.15万人次(贫困劳动力17.94万人次)、技能培训7.82万人次(贫困劳动力6.06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5.60万人次(贫困劳动力2.59万人次)。三是建立人岗对接机制。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企业,与深圳人才集团、恒大集团等561家优质企业建立劳务合作关系,收集优质岗位6.1万个,建立岗位需求清单,结合群众就业意愿,实行就业信息常态推送、“一对一”岗位推介服务,送岗上门。今年以来,对接各类用工企业3500余家、人力资源服务中介423家,在所有乡镇和易地扶贫搬迁已入住安置区开展各类招聘会1389场次,向每名在家农村劳动力推荐就业岗位。四是建立服务保障机制。整合就业补助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涉农资金等4.43亿元,对稳定转移就业3个月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给予每人600元至1200元的稳岗补贴和500元的交通补贴。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建立同企同村人员编组管理、维权服务、用工企业联络员等制度,在广东、浙江、江苏等昭通籍务工人员集中的地区,组建驻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5个、派驻工作人员58名,开展维权服务8535次,走访慰问13.7万人次,促进务工人员安心工作、稳定就业。



按照“近抓转移就业为主、远抓产业培育支撑”的思路,以产业支撑吸纳就近就地就业,推动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针对无法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充分挖掘本地产业吸纳就业潜力,大力开发本地岗位,通过引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依托本地龙头企业建设就业扶贫车间,支持鼓励返乡劳动力创业带动就业,开发公益公服岗位安置就业等措施多途径实现一批劳动力就近就业。一是建立扶贫车间,让“厂门”连“家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和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广东、深圳等地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扶贫车间,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一批冷链物流、服装加工、电子产品组装、玩具生产、农特产品加工、灯具、箱包等企业入驻,让不能外出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既解决了老人、小孩无人照顾的后顾之忧,又能让农村劳动力有事做、有活干、有钱赚。进一步明晰政策规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实质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均可享受扶贫车间相关政策,探索以“党支部+扶贫车间+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搭建农民就业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共建成扶贫车间241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0639人(贫困劳动力5090人)。二是大力发展“雁归经济”,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为进一步激发返乡劳动力创业创新活力,针对有一定创业条件的返乡劳动力,建立申请贷款与创业培训相结合,贷款立项与创业项目推介相结合,贷款应用与跟踪指导相结合的联动机制,激发创业激情、增强创业本领,形成了“创业培训+政策扶持+后续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促就业模式,围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个体需求,扶持有创业意愿的劳动力创业成功。截至目前,通过“三项贷款”扶持创业7761人(其中返乡劳动力772人,贫困劳动力273人,大学生529人,失业人员3655人,其他人员2532人),发放贷款11.23亿元,带动15950人就业;成功申报、认定省级创业平台7个,市级创业平台5个,孵化企业280个。三是开发公益公服岗位,用“就业”来“托底”。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针对贫困家庭中“一有两无”人员(有劳动能力、无法外出、无业可扶),坚持以需求定供给,严标准强保障,大力开发生态护林员、护路员、保洁员、治安员等公益性岗位和乡村公共服务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全市已开发公益公服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70108人,确保“一有两无”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重大机遇,坚持“昭通所需、东莞中山深圳所能、协作共赢”的原则,全面推动劳务协作向深层次发展。始终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抓手,与东莞市、中山市签订劳务输出和培训协作协议,与深圳达成协作意向,不断提升劳务协作水平,稳定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一是搭建培训转移就业平台。按照“有多少培训多少、接纳转移多少”的原则,主动对接东莞、中山、深圳市劳动服务公司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建立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联动机制。今年以来,联合东莞、中山、深圳市培训贫困劳动力36293人次。二是建立持续帮扶工作机制。引导东莞、中山两市人力资源公司相继到昭通建立人力资源招募中心或分公司,在企业信息网络使用、劳动力资源信息互通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在东莞、中山设立10个劳务工作站,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持续帮扶。截至目前,三市为主的广东企业233家到昭开展招聘活动367场,实现农村劳动力14.10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61万人)到广东省就业。三是探索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先后与东莞市、中山市、深圳市等地59家职业教育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建立职业教育互派挂职、教师互访、托管办学等机制,采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方式,支撑昭通籍“两后生”到珠三角职业院校学习实训和稳定就业。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