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流 > 典型经验 >内容详情
威信县旧城村:远程教育助推农村发展
发布日期:2012-12-05 11:46:19     来源:威信县委组织部
旧城村是革命老区威信县的一个普通村。近年来,该村党总支紧紧依托远程教育这一平台,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发展农村产业、帮助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助推了该村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建强组织的“加油站”。通过从远程教育节目中学习到的有关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旧城村党总支对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怎样更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是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依托,采取党总支集中学、支部结合学、党员带头学、村组干部相互学的方式,建立完善各项学习制度。二是建立经常性工作机制,把党务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及时运转党务工作各类台帐,杜绝欠账和形式主义倾向。三是建立村级农民服务点,安排村干部轮流值班,接待群众来访办事。四是实行“阳光党务”工程,以党务公开促进村务和财务公开,制作了公示栏、政策宣传橱窗,增加工作透明度。五是与邻村马安村建立联合党委,制定发展规划,确定联合方向,开展共建共管共促工作。六是强化党员管理,把全村党员分为有职党员、无职党员、双带党员、困难党员、流动党员、四培对象等六类,实行动态分类管理,使党员先进性得到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体现,党员活力明显提高。在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中,旧城村党总支被上级党组织定级为“好”等次。2011年,旧城村党总支被威信县列为市级党建示范点,被昭通市委评为先进集体单位。2012年,旧城村党总支被列为县级远程教育示范点,被威信县委表彰为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调整产业的“助推器”。旧城村地处集镇中心,是旧城镇最大的村,村内有丰富的水资源,是旧城镇的“鱼米之乡”基地。但多年来,由于稻谷品种老化,产业结构单一,从而导致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农业产值低,农民增收困难。每当从远程教育节目中看到其他地方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的事例,旧城村党总支一班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决定调整产业路子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经过多方考察调研,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提出了打造苦坛沟至蚂蟥坳至鲁家湾为一线、苦坛沟至碗厂至集镇为一线、苦坛沟为威信县入旧城镇第一门面“一点两线新农村”和“旧城第一门面”的工作思路,决定在集镇河坝一带引进发展“稻田养鱼”,在二半山区大力发展“蚕桑种殖” ,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全村共发展“稻田养鱼”300亩,原来的普通大米变成优质的生态大米,价格大幅上升,而且每亩稻田还养生态鱼200至250斤,“稻田养鱼”年产值达88万元;发展蚕桑种植1000亩,年产值达200万元。“稻田养鱼”、“栽桑养蚕”也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一组一业”,在鲁家湾村民小组全面推行改厕改圈技术,通过科技示范做大养殖业;在蚂蟥坳村民小组打造“蚕桑示范科技示范园区”,为全镇栽桑养蚕树立了榜样。
改善民生的“好帮手”。在远程教育一个个鲜活生动先进典型事迹的影响下,旧城村党总支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先争优”、“四群”教育、“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等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党员和村组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好事。针对集镇下街片区居民房屋陈旧老化、破损严重和居民贫困程度深等情况,2011年争取资金200万元,对下街片区实施危旧房集中改造;建成集养老、娱乐、运动、休闲为一体的威信旧城中心敬老院,基本实现了区域内应养尽养;完善集镇功能,新规划建设文化广场、农贸市场、公厕等公益设施;整合项目资金,加快“一点两线”上苦坛沟至蚂蟥坳至鲁家湾片区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强对辖区河流域进行处理,建设集防洪、步行、观光等综合效益的景观河堤。近年来,全村已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达100余件次,民生投入资金达上千万元。目前,旧城村组组通公路目标圆满实现,村民小组连户路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工程覆盖全村100%的村民小组,人饮工程覆盖率已达80%以上,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新农合参合率99%,新农村新气象逐步体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促进和谐的“润滑剂”。前些年,旧城村只要有什么矛盾纠纷,群众都会直接到镇、县上访,本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最后总会酿成大事,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远程教育建成后,旧城村党总支紧紧围绕构建乡风文明新农村要求,通过远程教育网络组织群众学习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一是组建了旧城村鲁家湾苗寨文艺宣传队,用小品、歌舞等表演形式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融入到文艺节目,充分发挥文艺宣传在新农村建设中寓教于乐、移风易俗的积极作用。二是积极争取协调8万余元资金,建成了50平方米的农村文化大院,配备了桌椅、电视等设施,购置科技、党建、医疗、生活、种养殖业等图书2000册,安排专人具体管理,实行周一至周五全天对群众开放。三是组建治安巡逻、关爱妇女儿童、防汛抗旱、护林防火、邻里纠纷、工程建设监督等党员服务队,制定相应工作制度,为群众提供科技指导、治安联防、纠纷调处、困难帮扶、事情代办、抢险救灾等服务。四是组织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活动,通过大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激发了村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凝聚了民心、稳定了人心,逐步在村内形成了和谐健康的文明风尚。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