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流 > 党史学习教育 >内容详情
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昭通文学宗旨的时代特征
发布日期:2015-03-02 10:09:09     来源:昭通市星火文学学会

2013年5月,中国作协会员、昭通市委书记刘建华同志在首届“星火杯”颁奖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首提了“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即:一条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深入群众、贴着大地行走,顽强拼搏、植根清贫与困苦,改革创新、注重发展与继承的昭通文学发展道路。这条文学发展道路包括昭通文学发展的各方各面。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是昭通文学宗旨的时代特征之一。

一、与时俱进,放眼全国,宏观规划昭通文学发展

随着昭通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昭通文学文化发展给昭通人民带来了无限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昭通人民真正感受到了文学文化的魅力。作为一个地级市的昭通,提出地方文学发展道路的目的,是与时俱进、放眼全国,宏观规划昭通文学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昭通文学在全国文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06年11月中旬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中国作协工作报告》中,对近年来在全国文坛崛起的“昭通作家群”给予了充分肯定。全国有4个被中国作协认定的创作群体,昭通作家群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市级地名命名的作家群。这个作家群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在形成过程中,昭通文学不仅用丰富的内容来传递思想、展现生活、记录发展,还始终坚守着朴素的创作理念: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以“贴着大地行走”的旷达胸襟服务社会;以“文学为现实而创作”的时代特征引领朱提文化磅礴发展。纵观古今,昭通文学不仅带动了昭通经济的突飞猛进,也对昭通历史的社会风气的好转起过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当三纲五常广泛流传时,大爱无疆的昭通道德得到大肆宣扬;当罗密欧与朱莉叶出现时,又掀起了昭通人民崇尚自由的热潮;当徐洪刚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时,又掀起了昭通人民做英雄的激情。在现实和社会中,勤劳朴素的昭通人民始终不忘用文字记载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不忘用文学激励和鼓舞昭通人民,始终不忘用文学和思想传递着昭通风尚。英雄昭通,文明昭通,激情昭通,奋进昭通,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全国人民的心中,也使“昭通作家群”、“昭通文学现象”这个特有的文化名词成为在全国都有影响的内容,“昭通作家群”还是全国唯一的地市级作家群,昭通作家中的夏天敏和雷平阳先后获鲁迅文学奖,昭通文学在全国文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度时间曾成为全国各地作家学者所探讨的热门文学话题。

(二)昭通文学对全国文学发展的带动和影响。昭通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成为了文学创作的沃土。“昭通作家群”,就是这片热土滋养的文学族群。在上世纪80年代,昭通已经有一批中青年作家在从事文学创作;90年代以来,昭通文学创作力量不断增强,在云南文坛上风貌凸显。进入21世纪,昭通文学已成蔚为壮观之势。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昭通作家先后在《当代》《人民文学》《十月》《大家》《中国作家》《诗刊》等数十种全国刊物上发表作品数百万字,并有多篇作品被《中国中篇小说精选》《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等刊物多次转载,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和一批小说、散文、诗歌集,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强烈忧患意识、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艺术精品,涌现出不少有影响的作家、诗人,引领了一大批昭通本土文学爱好者,在两人获鲁迅文学奖的同时,一些作品还荣获了《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新人奖、中国华文诗歌奖、云南省政府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一些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引起了国内文学界的强烈关注,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对全国文学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带动和影响作用。

(三)昭通文学发展道路是文学发展的道路创新。近些年,中国文学蓬勃发展,但没有形成引领全国文学如何发展的文学发展道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没有。昭通文学发展道路的形成,是文学发展道路创新在昭通、在云南的体现,乃至是全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创新和亮点。在这条道路形成中,昭通作家群始终坚守着文学信念,以“文以地生辉,地以文溢彩”的创新思维,引领着昭通文学阔步发展。以顽强拼搏的昭通风尚,扎根农村,服务社会的创作理念,植根于清贫与苦难的环境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创作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佳品杰作。在创作过程中,昭通广大的作家、作者始终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社会的创新思想,以高昂的激情,生动的笔触,用文学记录发展、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用文学反应社会变化,反应社会现实,歌乌蒙之志,咏百姓之言。

二、扎根本土,立足昭通,倾力打造地方文学品牌

昭通厚重的历史文化,磅礴的山川河流,多元的民族文化,如火如荼的时代变迁,孕育了社会广泛关注的“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形成了昭通文学发展道路,从现象上升到了理论体系,这是扎根本土、立足昭通,倾力打造地方文学品牌的一个体现。

(一)鲁迅文学奖的获得确定了文学地位。鲁迅文学奖,是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项。与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创立于1986年,是为鼓励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和评论作品的创作,鼓励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设立的,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在昭通作家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夏天敏的《好大一对羊》终于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雷平阳的《云南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被世人普遍冠以“贫穷落后”特征的昭通,接连有两人荣获鲁迅文学奖,昭通人民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们的成功为竭力传播昭通文学文化的人树立了信心,也为昭通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宣传昭通、推介昭通创造了难得的契机。

(二)红色文化背景注定了文学历史渊源。作为中国革命史上实现伟大转折后走向胜利起点之地的昭通威信,有着太多革命史上的鲜亮记忆。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特别是大大小小的革命遗址群,这是威信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也是昭通人民的历史资源。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最后突破,由于中央红军指挥机关在反对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作战中实行单一防御,在长征中实行退却逃跑的错误战略,使红军遭受巨大损失,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这一错误,采取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并在会后的行军途中,于二月五日在“鸡鸣三省”的云南扎西的水田花房子调整了中央和红军的领导,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状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鸡鸣三省博古交权”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工农红军从此摆脱错误的政治军事路线,开始自主正确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展“扎西整编”,成立了中共川南特委,组建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四渡赤水出奇兵、乌蒙磅礴走泥丸,红军奇迹般地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国工农红军为期两年的长征,虽然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威信境内活动时间不足半个月,但留下党组织和红军队伍的革命火种,特别是在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和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领导干部多数相继壮烈牺牲的艰难环境下,红军川滇黔边游击纵队云南游击支队仍然孤军奋战,在川南、滇东北、黔西地区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十二年,“残阳如血”、湍急奔流的白水江,突转盘旋的赤水河,“万夫莫开”的天堑两合岩,逶迤磅礴的千里乌蒙,威信的山山水水几乎都留下了当年红军的足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里长征不仅给昭通威信留下了“扎西会议”、“扎西整编”、“中共川南特委”、“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云南游击支队”、红军标语、歌谣等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更为威信人民、昭通人民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这些历史事件和精神,为昭通经济、政治、文化的大发展带来了浑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为朱提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基础和历史背景。

(三)朱提文化兴起丰富了全国文化浪潮。陈本明著《朱提文化论》称:“朱提文化是昭通地区古代各族人民辛勤拓荒,用血与汗、铁与火铸就的灿烂文化,涵盖着多元的民族文化。朱提青铜文化繁荣一时;朱提银名噪千古,闻名于当时后世;孟孝琚碑、霍承嗣墓壁画先后辉映,誉为宁州冠冕。它与滇文化、洱海文化堪称为云南历史文化的代表。”在昭通文学发展繁荣过程,乃至昭通文明进程中,朱提文化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和奠基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研究和重视朱提文化的热潮,2014年1月15日,《昭通日报》第一版发表了新闻《我市与“西促会”商谈国际朱提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明确提出要建立国际朱提文化旅游产业园,要在项目定位上下足功夫,按照“承载历史、弘扬文化、形神兼备、文采飞扬”来定位国际朱提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要洋溢着文化的神采,做出生命,带动鲁甸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下一步工作,必须尽快落实有投资实力、有文化底蕴的业主;要坚持规划先行,以文化和历史来做文章,把历史做活,把文化做活,增强项目的生命力,竞争力;要打造过硬的属于自己的品牌,不能走模仿的路子,要突出地方的、民族的特色;要营造项目的文化氛围、市场氛围、投资氛围;昭通各相关部门都要在政策、环境等方面倾力支持,让项目在昭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项目。

(四)原生态文学繁荣灿烂丰富昭通文学。回首昭通文学近30年的艰难历程:异军突起的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推广,主要得力于有一个个优秀的昭通文学领军人物影响和激励着朱提文学的发展,激励和鞭策着广大文学爱好者更加爱好文学、热衷文学,有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破竹而出,硕果累累。昭通文学的蓬勃发展起因于昭通广大作家、作者坚守文学信念,走原生态的文学创作之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来阐述事情,表达自我的真情实感,表达自我的悲欢离合,写别人之所想,思别人之所思,繁荣和丰富着昭通文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的农民作家万国超,历时20余年时间久居深山老林,创作出了长篇历史题材小说《九山演义》和《神珠演义》,以及其他多部作品。《神珠演义》堪称是一部奇特的“民间野史”,这部书中涉及的很多观点,与历史并不完全吻合。但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能自圆其说,书中的很多场景更是现实场景的展现,民间口述历史的文字记载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有很强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三、横向沟通,取其精华,大面推进文学文化建设

(一)文学带动文化发展。昭通文学,直接或间接带动昭通文化大发展。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更是昭通人民的热切希望。昭通广大作家作者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一波又一波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昭通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使昭通文学在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带动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是变无形为有形的金山。昭通文化产业应该在政府、市场、意识形态的综合作用下,用消费的思维重新打造文化产业。受众客户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还是参与者,文化产业化、产业市场化、市场细分化让文化产业价值链重心出现位移。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纸介质的报刊向网络、手机、IPAD等载体转移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昭通文学应该拥有比较完善和权威的网络和手机阅读平台,实现阅读数字化。昭通市委、政府更应该高度重视,吸引大批熟悉文化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化人才,相关部门要扶持大量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是要发掘一批具有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潜力的文学作品,进行升级化发展和集中力量打造,并带动书刊出版、文化培训、新媒体阅读、影视繁荣等多元形态的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和创意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结构。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大力繁荣文学创作和大力促进产业发展,昭通文学的优势将在新时期的文化产业领域中显身手、领风骚、放异彩,带动带活产业市场发展腾飞。

(三)文学带动经济发展。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近年来,昭通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三贴近”,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优秀文艺作品,为繁荣文艺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昭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昭通市委、市政府始终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施展才华营造良好的环境,要树立重视文艺人才的理念,积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和机制,把昭通建设成为文艺人才的集聚高地;要加大对文艺事业的投入,拓宽思路,调动各方力量共同促进文化事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好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支持各级文联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将文联办成文艺工作者之家,为文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昭通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着眼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引领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紧密结合全市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坚持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创作题材,激发创作灵感,创造出更多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优秀作品,促进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和融合,尊重市场规律,大力弘扬地域文化,积极开拓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带动昭通经济大发展。

(四)文学促进政治发展。文学与政治都属于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文学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一般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等“中介”因素间接地对经济基础起作用,而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往往至关重要。事实上,无论在哪个阶段,文学与政治都息息相关,完全脱离政治而“自力更生”的文学是不存在的;同样,完全离开文学反映的政治也是不存在的。首先,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政治影响了文学的创作过程。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构成。政治活动直接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源泉——社会生活,作者和读者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就作者而言他的作品要反映生活必然沾染当时的政治气息;对读者而言一方面他接受了作品,另一方面按照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读者对政治内容的需求也激发了作者去创作与政治生活氛围一致的作品,从而迎合广大读者的需求。其次,文学对政治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文学的精神陶冶作用感化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接受作品中所蕴涵的政治思想,这是一个复杂的接受过程,况且有些作品中的某些政治思想有时并非是作家有意要表现,对读者和评论者而言更需要深入挖掘,所以文学对政治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是隐性的,是思想的。

四、纵向借鉴,注重继承,突显昭通文学发展轨迹

(一)昭通文学作品是昭通历史的见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昭通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得天独厚的昭通地理条件为昭通人民创造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荆楚文化、中原文化,蓬勃发展的朱提文化孕育了无数著名的昭通作家作者,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引领昭通经济政治文化的突飞猛进,比翼齐飞。昭通大量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很多历史题材的作品,都以文学和艺术的形式记录着昭通的历史和变迁,记载着昭通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昭通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见证着昭通人民艰难奋斗的历史,是昭通精神和昭通风格的又一见证载体。

(二)昭通文学创作是昭通现实的反映。“昭通文学现象”是昭通文学发展中所出现的特有现象,是昭通文学发展的现实反映。在昭通这片文学的土壤里,随处可见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象。在昭通文学事业繁荣发展进程中,大多数文化人都曾兴致蓬勃地在文学的世界里尽情的徜徉着,咀嚼着文学作品的大餐,感受着文学作品的魅力。无论你是行政高官,还是出生贫寒的劳动人民,无论你是成功的企业家,还是街边的鞋匠或小商贩,特别是昭通各级各部门的公务员和文秘人员,甚至有很大一部份党政部门的领导,都曾喜欢和爱好过文学,都用文学作品反映过昭通现实。在昭通这块文学世界的大地上,每个人都可以用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生活,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尽情的挥洒着笔墨,写心之所想,写心之所思,写心之所感慨,写愤怒哀乐。只要热爱文学,热衷文学事业,任何人都可以尽情地投入到所热爱的这片文学热土中,为自己的精彩人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昭通文学事业的发展留下辉煌的一页。

(三)昭通文学探索是昭通未来的引领。自“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这两个名词提出并引起关注后,昭通作家群得到了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作协的大力扶持,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心关注。各种类别各种级别的重要文学活动纷纷在昭通举办,使昭通作家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干劲,激发了热情,给昭通作家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引领着昭通文学的快速发展。短短几年来,昭通作家群创作势头呈现出可喜之势,昭通作家每年在全国重点刊物发表的作品占了云南省作家所发表作品的70%以上。在昭通文学发展道路上,广大作家作者坚守文学信念,在苦难和艰难的历程中毫不松懈地进行着文艺创作;优秀的理论家评论家们也都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昭通文学评论和昭通文学发展道路的研究,都在努力为昭通文学的发展探索属于昭通自己的文学道路,甚至想使之成为云南文学的道路乃至全国的道路。在全国人民追寻着“中国梦”的今天,昭通人民,特别是昭通的作家、作者都在不断地为之努力和奋斗着,做着具有昭通特色的“文学梦”。

(四)昭通文学积累是昭通智慧的展现。文学是昭通人民表达自己的智慧的产物。所谓“自己的智慧”就是昭通人民对于事物的富有个性的理解、思考、认同;所谓的“智慧的展现”就是指昭通人民表达的技巧,生动、形象、流畅、富有张力和磁性。提高昭通文学创作,其实也就是提升昭通人民“智慧的表达”和“自己的智慧”这两方面的共识。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首先要有自己的智慧,即是自己富有个性、富有思考、富有启示性的见解。它主要关注人的生存与质量,生命本真与生活外相,人文精神和科学思考等。古语有云:“诗言志”,“诗缘情”,“言为心声”。文学应传达自己丰富的个性思想,表现自我独特的鲜活情感。一篇没有自我个性、自我思想、自我情感的文章,是无法想象的。而表达这样的思想、情感,则必须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一篇只是表达肤浅的、粗陋的、庸俗的思想、情感的文章,也是无法想象的。昭通作家群正是始终坚持深入底层,仔细品味现实社会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对事物全面深入的了解 ,以贴着大地行走的旷达胸襟,才创造了今天朱提文化的辉煌灿烂。应该说,昭通的文学文化奇迹,是所有昭通人民集体奋斗的结果,是昭通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昭通人民竭力走向世界的凯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我们深信在昭通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昭通文学发展道路的指引下,广大作家、作者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努力在做好文学创作的同时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路,以独特的眼光捕捉朱提文化新视角,使乌蒙昭通的文学、文化繁荣昌盛,昭通文学必将呈现出具有特色鲜明、亮点突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全市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为昭通经济腾飞插上文学的翅膀。

作者简介:

刘绍清,男,1976年6月生,昭通市鲁甸县人,现供职于昭通市纪委。兼任昭通市星火文学学会会长,业余主要从事文学文化现象研究。林德军,男,汉族,1986年7月出生于鲁甸县龙树乡新乐村,2004年毕业于昭通师范学校,现就职于鲁甸县新闻中心,喜欢文学创作。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