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详情 >内容详情
李小三: 做好基层工作的五点建议
发布日期:2016-10-25 10:41:35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近日,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小三同志在全省新任村“两委”负责人示范培训班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现摘录其中的部分讲话内容与您共享。

基层工作事无巨细,处于落实上级党委和政府工作部署的第一线,条件艰苦,任务繁重。基层干部要适应角色、融入工作、促进发展,特别需要加强学习教育。通过学习,除了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外,还要掌握做好基层工作的方法。为此,特提出五点建议。

岗位就是责任

岗位、职务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人生在世其实都是活在责任之中。在家中,身份就是责任和义务,父母有父母的责任,子女有子女的义务,如果谁不尽到责任、不履行义务就会被人耻笑为不懂规矩、不守孝道。同样,作为基层干部,担任什么样的职务、处于什么样的岗位就要尽相应的责任。也只有责任,才能使一个人坚持。基层干部,履职尽责要做到“三有”。一是要有认识。要认识到岗位意味着权力,权力其实就是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权力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副担子,领导干部要敢于负责,善于负责,做到守土有责,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只有认识到我们的岗位、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把对党负责和为民奉献作为根本的行为准则和基本的政治素质,才能有更高的追求、更严的要求;只有认识到履职就要尽责,尽责就要坚守,才会有使命感、庄严感,不把责任当玩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把工作抓出成效。


二是要有血性。做人要有做人的样子,做官要有做官的形象。基层干部也要这样。既然组织和人民把我们放到了这个岗位,我们一定要认真负责,把“认真”作为自我提高的一条重要原则,发挥积极性、提振精气神,干事创业、奋发有为,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不辜负组织,不愧对人民,不耽误事业,更不能让老百姓戳我们的脊梁骨。三是要有担当。岗位就是责任,最终落脚点在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我们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不能干一年、两年、三年还是涛声依旧,发展面貌没有变化,每年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对定下来的工作部署,就一定要一抓到底,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新官要理旧账

多年来,在一些地方特别是班子换届交替更迭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存在“新官不理旧账”问题的原因,除了怕事不敢理、懒政不想理、平庸不能理、为私不去理外,根本原因在于政绩观出了问题。所以,我们要牢固树立“新官要理旧账”的正确政绩观。一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姿态,把权力、问题一起接班。运动平衡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一个地方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这个积累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接这个班、接这个权,就是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接下,包括债权债务,这才符合规律。共产党的干部,有一个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更要有一个不怕难、不怕乱的正确姿态去迎接任务、解决问题,正所谓“为官避事平生耻”。二是要按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实践不断发展,看准了不适应的发展思路要及时调整和完善,但绝不能为了所谓“政绩”,换一届班子、上一任领导就“兜底翻”,另搞一套。


我们一定要注意防“忽悠”、反“忽悠”。我们只有继承过去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把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才能做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政绩。否则,就是瞎折腾,真正的不负责任。我们要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坚定干事创业的信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做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要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想方设法闯出一片新天地;要有“钉钉子”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底。三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主动有作为。从某种角度讲,当领导就得发现问题、正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要注意深入调查研究,并且在调研中用历史的眼光去认真审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要把问题当作一个“好东西”,不怕多不怕乱不怕麻烦,敢于直面所有问题;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勇往直前,及时研究问题;最终要一靠能力提升、二靠组织帮助,彻底解决问题。

用情用力用心去履职

大家都知道,基层位于党的工作前沿,是党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干部履行服务群众、推动发展职责好坏,事关作风问题,是检验党群关系的试金石。长期以来,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构成了云南的基本省情,特别是许多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近年来,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基层干部履职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党的基层组织领导核心、战斗堡垒、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等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当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是我们全党的政治任务、民生工程,从省一级到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同责,主体在县级、重点在乡镇、难点在村级,省市县“挂包帮”,不脱贫不脱钩。处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员干部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想根本还是要回到原点。原点是什么?原点就是“初心”,就是要永远遵循入党誓言、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建设,把“用情用力用心去履职”作为一个方法、一把尺子,用以检验和丈量我们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所谓用情,就是对人民有感情、有情义,只有自觉做到心中有民、心中有责,才能履好职,这是履职的基础。所谓用力,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推进和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不懈怠、不推诿、不拖沓,在落实上下功夫、见成效。所谓用心,就是宿寐在公,心里时常研究和琢磨工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情去关心群众,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给群众,把群众的心声反映给党和政府,做一个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人,做一个把关心群众当作幸福的人。


团结共事是大本事

近平总书记强调,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团结很重要,但团结也比较难,团结共事更难。哪怕是村级,从书记到主任,再到“几大员”,这也是一大班人。书记、主任除了必须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外,还得处理好与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确实不容易。我们不仅要明白“团结共事是大本事”的道理,更要掌握团结共事的方法。


一是要靠原则团结。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一条最根本的原则,在村级,主要体现为坚持党总支的核心领导地位;同时,要依法办事,村委会主任依法由村民选举产生,负责行政工作。二者要紧密结合,在书记主任分设的情况下,主任要维护书记的核心领导地位,书记也要尊重主任依法行政的权力。还要严格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最终少数要服从多数。二是要靠补台团结。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垮台。基层是一个整体,领导班子是一个集体,团结协作、善于补台不只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品行操守、一种胸怀胸襟。要做到分工不分家,既要增强个人单兵作战能力,也要提高团队的整体作战水平,发挥1+1>2的效果。善于补台,不是说毫无主见的盲从,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和不足,大胆提出意见,修正决策,完善工作。三是要靠感情团结。同事之间的感情主要体现为尊重。这是相互信任的基础,是团结共事的前提。具体而言就是遇事多沟通、多商量。讲感情要有是非观念、立场标准,不要随意受人挑唆;要有宽容之心,容忍别人的性格、短处、能力;要有仁厚品德,有意见当面提,不在背后搞小动作;要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多为对方着想。要把团结共事当作一种缘分,一起共事要愉快不要痛苦、要团结不要别扭、要干事不要坏事。

侥幸是不幸的开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零容忍”的态度开展反腐败斗争,“老虎”“苍蝇”一起打,赢得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拥护。但也有部分干部包括基层干部,心存侥幸,不学党规党纪,不知法律法规,无视规矩,不讲纪律,毫无戒惧,在反腐高压状态下仍不收敛不收手,甚至变本加厉,最终难逃党纪国法的严惩。无数腐败案例证明,侥幸是不幸的开始,这是一条基本规律;不侥幸,这是必须时刻牢记和坚守的理念和原则。


一是要有敬畏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要敬畏组织,牢记宗旨,铭记誓言,严遵党章党纪,对党忠诚;敬畏群众,对群众负责,为群众谋利,受群众监督;敬畏法纪,自觉维护党纪国法的权威,坚持依法依纪办事、廉洁从政;敬畏责任,时刻不忘肩负的使命,干事创业、有位有为。二是要克服人性的弱点。懒惰、任性、嫉妒都是人类的本性和弱点。懒惰反映在干部身上就是懒政,就是“为官不为”。要不懒政,就要勤政务实,勤奋工作,推动发展。任性,就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有的人有钱就任性,有权更任性,不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任性,就是要增强纪律意识、他律意识、自律意识,守纪律、讲规矩,相信自律永远胜于他律,勤于自省,慎权慎独、慎微慎友,做人做事“不出格”。嫉妒,就是看不得别人好,笑别人无,恨别人有。不嫉妒就是要为别人的进步喝彩,见贤能思齐,虚心向别人学习,善于借鉴别人经验,不断进行自我提高、自我超越。三是要有自保意识。要自保,就必须自重。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学习,增强法纪观念。要学党规党纪,学法律法规,要知道党纪严于国法,公权绝不私用,增强戒惧之心、放弃侥幸之念。要明白人在做天在看,组织和群众在监督,“举目三尺有神明”的道理,守住道德底线、法纪红线,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严以律己、清正廉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

红色扎西网www.ztdj.gov.cn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24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报业